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1)皮质激素能有效阻止或减轻气道过敏性炎症和降低由气道过敏性炎症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只是由某种过敏原或刺激因素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收缩)造成的,而是由于过敏原或其他因素(外因)和机体固有的体质(特异)反应性体质(内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系列过敏反应在气道内发生过敏性炎症(反应)。不论哮喘发作期还是缓解期,也不论病情轻重,过敏性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引起气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增高(气道高反应性),一旦接触到对正常人不发生反应的轻微刺激就会造成广泛性气道痉挛(狭窄)、粘液分泌增多、病人感到胸闷、痰液增多、咳喘等急性哮喘发作。皮质激素对引起过敏性炎症病变的许多成分和参与哮喘发病的各种炎性细胞都有抑制可利用。最近发现吸入皮质激素除能阻止各种抗原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高反应的哮喘晚期(迟发)反应外,如果长期应用也可减轻各种抗原引起的早期(速发)反应和运动引起的哮喘。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最强,效果也最好,既能治本又能治标。
(2)皮质激素能有效增加β2激动剂(例如沙丁胺醇或喘康速等)的扩张支气管作用。β2激动剂是近代最常用的平喘药,由于连续应用,病人对它的反应逐渐降低(医学上叫做减敏或耐受性),因此功效也日渐不降,皮质激素通过增加气道β受体的密度和气道平滑肌β受体的反应,阻止和逆转β激动剂的敏感性的快速降低。皮质激素还能阻止许多具有平滑肌收缩特性介质的形成和释放。
(3)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抑制免疫)作用,它能抑制淋巴组织增生,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特别t淋巴细胞减少,又能抑制新的特异性ige的产生。
(4)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气道的阻塞和动脉血中缺氧,有利于哮喘急性严重发作(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安全渡过难关。
哮喘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是气道慢性过敏性炎症和由它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吸入疗法利用呼吸系统固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药雾的优越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认为吸入疗法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最快途径,也是预防哮喘的最佳选择。
首先从呼吸系统固有的解剖生理条件来说明。
(1)呼吸系统对外开放,它不断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开放性为吸入疗法提供了有利基础。
(2)呼吸道粘膜及粘膜下含有丰富的药物受体,例如上腺素能a受体、肾上腺素能b受体、胆碱能受体等,因此吸入药雾可直接和受体结合,立刻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
(3)人体肺泡表现面积巨大,人体肺泡的总数达280*106个,总面积达90平方米,约大于蓝球场(420平方米)面积的1/5,有利于肺对药物的吸收。
(4)药物经肺吸收运输到血液距离最短,肺泡和它的周围毛细血管床间隔距离只有0。5-1微米,而皮肤表面到皮下毛细血管的距离为100微米。小肠粘膜上的微细绒毛到毛细血管的距离为40微米。三者相比可见药物经肺吸收需转运距离最短,发挥作用也最快。
综上所述,吸入疗法具备。
(1)起效迅速药物以微粒状进入呼吸道,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表面的药物受体,而且肺表现面积大、转运距离短和血运丰富。因此,起效迅速,至少可和流向途径相媲美。
(2)使用方便最常用的定量手控气雾剂或干粉吸入剂在按压阀门或用力吸气时的瞬间,即可完成给药,其方便性和口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当然没有像注射给药途径要求严格消毒,程度复杂,还有注射疼痛和偶尔引起局部硬结或肿痛的缺点。
(3)安全度大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医学术语叫靶细胞),所用的治疗剂量和用静脉、口服相比见下例。三种给药途径各用100个单位的药物相比。
简单举例:以沙丁胺醇(舒喘灵)为例,口服和注射首次量分别为2-4毫克,而吸入气雾剂的量仅为0。1-0。2毫克,仅是口服量的1/20和注射量的1/5-1/3,吸入剂量远比口服或注射量为少,当然药物的副作用也就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