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可能大家都见过,这个病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还会夺走患者的生命,所以治疗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记者20日从中科院获悉,该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组与李英研究员历时15年研发的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1类候选新药马来酸蒿乙醚胺,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即将启动临床研究。
我国自主研发治疗红斑狼疮新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是国际药学界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达数百万人。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清和疾病的异质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药物研发。
左建平介绍,1955年以来,国际上没有一个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化学新药上市。美国2011年批准了一种抗体药物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但治疗费用高昂,将绝大部分患者拒之门外。
目前临床治疗仍然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进程,但长期使用造成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并发症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发新型治疗药物,已成为当今医学和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蒿是我国特有的中草药资源。自2000年起,上海药物研究所针对青蒿素类化合物开展了以免疫调节活性为导向的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合成了多系列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发现了一批具有更强免疫抑制活性以及口服吸收良好的水溶性衍生物。
通过成药性的研究评价,最终确定了马来酸蒿乙醚胺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1类候选新药。十余年的研究证实其能够抑制自身免疫异常反应,恢复机体的免疫平衡。
据介绍,马来酸蒿乙醚胺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创制,2项专利获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授权。
相关链接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