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工作中的朋友们,由于平时工作劳累,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鼻出血。
血液从前鼻孔或后鼻孔流出称为鼻衄,也称鼻出血。鼻衄是常见急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出血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速度、出血量有关,有时出血并不多,但患者看到鲜血从鼻孔流出而惊慌失措和精神紧张,也会加重病情。
1病因常见原因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
1.局部原因
局部原因中以挖鼻导致鼻衄最为常见。从解剖结构上讲,由于鼻中隔易出血区的黏膜薄,血管丰富、表浅,与其下的软骨紧贴,受到外伤时对血管的缓冲保护作用差,并且该部位的血管自行收缩能力也差。从外部环境讲,当气温干燥或患者高热时,鼻黏膜干燥不适且多痂,尤其是在患有萎缩性鼻炎和干燥性鼻炎时,鼻腔黏膜更加干燥,如在这些情况下挖鼻,极易损伤鼻中隔黏膜导致鼻衄。鼻衄的局部原因比较常见的还有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良性出血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侵袭破坏局部血管等均可引起出血。
2.全身原因
如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可引起鼻衄、肝脾疾病、营养障碍及维生素类缺乏、低钙等也可引起鼻衄。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例的血液从前鼻孔流出,可目测到鼻孔流血,而有部分病例的出血从后鼻孔流入咽部,也有部分病例是前后鼻孔同时出血。大部分患者为一侧鼻腔出血,少数患者为双侧鼻腔出血,有时一侧鼻腔出血可经鼻咽部流向另一侧鼻腔而表现为双侧鼻腔同时出血。出血量少时仅为涕中带血,出血量大时血液从两侧鼻腔涌出。如患者在卧位、头后仰时发生鼻衄,则血液大部分可能向后流入咽部而被咽下,然后呕出,小部分经口吐出,表现为口鼻同时出血。出血量少时,患者无明显不适,出血量大,速度快,患者可有心慌、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烦躁不安等休克或休克前期症状。
3检查前鼻镜、鼻内镜及/或ct、mri检查、血常规检查,根据需要检查凝血功能等。
4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及出血情况
确认出血源于鼻腔或相邻组织,排除咯血和呕血。
2.确定出血部位
结合前鼻镜、鼻内镜及/或ct、mri检查,判断出现部位。
3.血液检测
血常规检查,对于出血量较大及怀疑为血液病的患者必不可少。对应用抗凝药物及怀疑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检查出凝血功能。
4.估计出血量
评估患者当前循环系统状况,有无出血性休克,必要时尚须与相关科室会诊。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的血压、脉搏、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出血量。失血量达500ml时,可出现头昏、口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失血量达500~1000ml时可出现出汗、血压下降、脉速而无力;若收缩压低于80mmhg,则提示血容量已损失约1/4。
5鉴别诊断1.咯血
为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经口腔咯出,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及心脏病导致的肺淤血等。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鉴别。
2.呕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当大量呕血时,血液可从口腔及鼻腔涌出,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症状,全身查体可有阳性体征,可予以鉴别。
6治疗只要处理措施得当,鼻衄都能止住。
1.安抚与检查
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并仔细检查,确定出血具体部位;
2.避免咽下血液
嘱患者将流入咽部的血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后刺激胃部引起呕吐而加重鼻衄;
3.自行局部止血
用一手拇指和示指紧捏两侧鼻翼根部,压住鼻中隔前下方,同时头稍前倾,张口呼吸,这样捏几分钟,一般都可止血。手边如有消毒棉可卷成2寸长棉卷放入出血侧鼻孔,在按上述方法捏住,效果会更好。如同时用凉毛巾或冰袋冷敷鼻背、鼻根、后颈部和前额部,可加速止血过程。
4.重症者就医
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止血时,应到医院急诊治疗,可先试行填塞止血海绵,将明胶海绵上置少许云南白药,放入出血一侧鼻腔,并将鼻翼压向鼻中隔,3~5分钟后血可止住。如无明胶海绵,也可将浸有1%麻黄素的棉片或沾有止血药的棉片放入患侧鼻腔,并压迫数分钟,使出血停止,用棉片时需注意不能放置时间过长,以防继发感染引起再出血。在止血的同时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出血量特别大,要予以补血补液,纠正休克。
7预防平时应注意预防鼻腔出血的发生,措施包括:
1.保持房间的安静、清洁,温度要适宜。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适当开窗通风换气,温度宜保持在18~20℃。因空气过于干燥可诱发鼻腔出血,所以空气湿度应≥60%。
2.老人平日活动时动作要慢,勿用力擤鼻,对症止咳。
3.饮食要进一些易消化软食,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
4.老年性鼻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应定期防治原发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5.对于儿童鼻衄患者应纠正患儿挖鼻、揉鼻、好奇放置异物等易导致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
手术后要保证手术部位7天之内禁止沾水,还要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以防感染和结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急躁,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蔬菜。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最后还要严格按照医生嘱托吃药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继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