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疾病中,子宫内膜异位和腺肌症常常被提及,很多患者对这两种疾病的关系感到困惑。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妇科医生杨晓平,来为大家详细解答子宫内膜异位和腺肌症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杨晓平医生解释说,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内壁的一层组织,它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增生、脱落出血。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这些内膜组织“不安分”地出现在了其他地方,比如盆腔的腹膜、卵巢、输卵管,甚至可能出现在膀胱、直肠等远离子宫的部位。
- 子宫腺肌症
- 子宫腺肌症则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导致的疾病。也就是说,原本应该只存在于子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向子宫肌层进行了“入侵”,并在其中生长、出血等情况。
二、发病机制的区别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经血逆流学说,即在月经期间,部分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到盆腔,其中的子宫内膜碎片就种植在盆腔腹膜等部位,开始生长。另一种是淋巴及血管转移学说,认为子宫内膜细胞可以通过淋巴或血管进行播散,到达其他部位并种植。此外,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某些家族中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也会促使疾病的发生。
- 子宫腺肌症
-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主要是与子宫肌层的损伤有关。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后,子宫内膜组织就容易侵入肌层。而且,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也会导致侵入肌层的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出血,加重病情。同时,子宫腺肌症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三、症状表现的不同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最典型的症状是痛经,且多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期间也会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腰骶部,有时还会放射到会阴、肛门等部位。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例如,当异位内膜种植在卵巢时,可能会形成巧克力囊肿,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排卵异常,从而引起不孕。
- 子宫腺肌症
- 同样会有痛经症状,但子宫腺肌症的痛经也有其特点。它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下腹疼痛,在月经来潮时疼痛加剧,而且疼痛程度往往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更为严重。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月经量一般较多,这是由于子宫肌层的病变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内膜面积增大等原因造成的。同时,子宫腺肌症也会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严重时可呈球形增大。
四、诊断方法的差异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除了根据患者的症状(如痛经、不孕等)进行初步判断外,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盆腔内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并且可以同时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另外,超声检查、血清CA125检测等也有助于辅助诊断。例如,超声可能会发现卵巢上的巧克力囊肿等典型表现。
- 子宫腺肌症
- 主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在超声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会出现不均匀的回声,表现为增厚、粗糙等特点。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如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多等)以及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质地较硬等)可以明确诊断。有时可能需要磁共振成像(MRI)等进一步检查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方法的区别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使用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促性腺激素 - 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抑制卵巢功能,减少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手术剔除异位内膜病灶、恢复盆腔解剖结构等。
- 子宫腺肌症
- 治疗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使用激素类药物(如孕激素等)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是一种根治性的方法。另外,还有一些介入治疗方法,如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的血流,使异位内膜组织缺血、坏死,从而缓解症状。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和腺肌症虽然都是与子宫内膜相关的疾病,但它们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并不是一回事。女性朋友们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