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怎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原因有哪些呢?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
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
1、abo血型不合
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
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症状越严重。
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除本病。
2、rh血型不合
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
一般第一胎不发病,从第二胎起发病。但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二)发病机制
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导致母体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当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a或b型母亲的天然抗a或抗b抗体主要为不能通过胎盘的igm抗体,而存在于o型母亲中的同种抗体以igg为主,因此abo溶血病主要见于o型母亲、a或b型胎儿。
食物、革兰阴性细菌、肠道寄生虫、疫苗等具有a或b血型物质,持续的免疫刺激使此病可发生在第一胎。
抗a或抗b抗体大部分被其他组织和血浆中的可溶性a和b血型物质的中和和吸收,发病者仅占少数。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多数是母亲为rh阴性,但rh阳性母亲的婴儿同样也可以发病。
初次免疫反应产生igm抗体需要2~6个月,且较弱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多数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常处于初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
再次妊娠第2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天就可出现,主要为igg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并能迅速增多,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
rh系统的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引起,若母亲有过输血史,且rh血型又不合,或外祖母为rh阳性,母亲出生前已被致敏,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怎么引起的:通过上述内容介绍了解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希望以上内容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