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的护理要注意_小儿感冒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10
【导 读】孩子自从上幼儿园,感冒次数明显增多,差不多2个月会生次病,基本是发烧,有时伴有感冒的其它症状.好在她恢复比较快,差不多只吃药,两三天就能康复. 除了平时坚持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两个小时以上;喂养坚持"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原则外;孩子生病时的护理也很

  孩子自从上幼儿园,感冒次数明显增多,差不多2个月会生次病,基本是发烧,有时伴有感冒的其它症状.好在她恢复比较快,差不多只吃药,两三天就能康复.

  除了平时坚持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两个小时以上;喂养坚持"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原则外;孩子生病时的护理也很重要.

  现在大部分的感冒都是感染病毒引起的,所以家长没必要马上给孩子吃抗生素之类的消炎药.如果孩子刚开始流清鼻涕,我会熬葱白水给她喝,很见效,最多喝两天就好.如果上来就发烧,我一般选择给孩子吃些中成药,比如板蓝根、柴黄或者是抗病毒合剂,这些中成药的功效都是清热解毒、消炎退烧,虽然感觉不如西药退烧快,但很少反复,孩子退下热后不会再发烧.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医院开的西药,我都不再给孩子吃,慢慢地都换成了中成药.另外孩子在生病期间,消化能力差好多,所以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我习惯熬白米粥给孩子喝,最多配点青菜,孩子胃口差,吃一点就行,别劝,奶粉也冲得稀点,让孩子多饮水.千万别觉得孩子应该加强营养,大鱼大肉的上,结果是雪上加霜,让孩子病情更严重.

  上周末,正赶上天气骤变,孩子吵着去超市画沙子画,在那呆了一下午,第二天特冷又跑山上玩了半天,结果中午开始发烧,下午睡着觉温度还在不断上升,过了38度,我赶紧给她吃了柴黄颗粒、抗病毒合剂,可能是发烧刺激的肠胃反应,吐,连刚吃的药也吐了,到夜里就发到39度半,给她吃了七珍丹,采用物理降温,好在摸着有点出汗,这表示开始退烧,等到早晨,体温就降到38度,喝奶也不吐了,还是接着服用柴黄颗粒、抗病毒合剂,一天吃白米粥、喝奶,到晚上体温就正常了.这样再护理一天,孩子就能照常上幼儿园了.

  从小到大,孩子也算感冒过10多次了,一开始是没经验,发烧一高就抱着孩子往医院跑,到那肯定是挂吊瓶、打抗生素.现在看,根本没必要.包括孩子发高烧、咳嗽的时候检查血象,从来没有细菌感染的症状,根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不打抗生素是不是有好处我不知道,不过现在孩子生病时去医院检查,大夫听诊从来都说没问题,即使咳嗽若干天我也不给她吃抗生素的情况下,气管、肺也没有杂音.孩子还是个铁肚,从来没有腹泻,即使是吃七珍丹,也不拉肚子.所以建议家长别太信奉抗生素的作用,更别把它当成感冒的常规药,尽量让孩子少吃药,靠自身免疫力抵抗过去,体质上去了,生病也不是啥麻烦事.

标签:
看了又看
  • 抖腿居然还能瘦腿 但影响了别人就得改

    抖腿居然还能瘦腿 但影响了别人就得改

    2016年12月初,一则关于广东某大学生因抖腿导致骨折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抖腿也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抖腿的习惯,但是人为什么会抖腿呢?抖腿有没有好处?到底应不应该改掉抖腿的毛病? 抖腿...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紫外线强度、着装指数 了解这些气象指数能更舒服

    紫外线强度、着装指数 了解这些气象指数能更舒服

    如今,像小编一样每天早上出门看天气的人估计已经不多了。比如今天虽然温度不低,但风不小,得酌情穿衣服。除了温度、风量之外,有些气象指数也对健康有影响,快来瞧瞧! 紫外线强度 紫外线指数分类10级。0至2级时,...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孩子感冒别死扛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孩子感冒别死扛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霍建华坐姿独特常"侧靠椅背"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霍建华坐姿独特常

    霍建华的坐姿常常都是歪向一边 据台湾媒体4月11日报道,艺人林心如10日晒出秀恩爱照,透过墨镜反射老公霍建华的“耍帅坐姿”,大方晒恩爱的举动成为话题。照片曝光后,霍建华的独特坐姿也引起关注,回顾过往照片、影...

    小儿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