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乙肝了,该如何处理_乙肝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6-26
【导 读】如果有了乙肝该怎么办,是寻找方法解决,还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我认为大家都会选择前者,毕竟不会存在不爱自己,不珍惜性命的人。但是又有哪些方法对于治疗乙肝有用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做了如下的整理。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 核苷(酸

  如果有了乙肝该怎么办,是寻找方法解决,还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我认为大家都会选择前者,毕竟不会存在不爱自己,不珍惜性命的人。但是又有哪些方法对于治疗乙肝有用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做了如下的整理。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 核苷(酸)类药物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我国已上市4种。
  ①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第1年、2年、3年、4年分别为14%、38%、49%、66%)。
  ②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性坏死和纤维化。治疗5年时患者的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更低。
  ③恩替卡韦(entecavir):是一种强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初治每日一片0.5mg。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持续hbv dna抑制效果,且恩替卡韦耐药率低,五年耐药发生率约为1.2%。
  ④替比夫定(telbivudine):亦能强效抑制病毒,其总体疗效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分别为7.5%和12.9%,高于拉米夫定组的3.1%和4.1%。
  ⑤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亦未发现耐药变异。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以上便是我所要呈现的内容了。平时多积累一些东西,等到需要的时候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就能较淡定地应对一些了,所以希望大家多积累,多记住一些常识,这样子为家人,为亲人也能为朋友造点福。我诚挚的祝福大家平安,身体健康。

标签:
看了又看
  •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治疗好吗?肝病医生常怀利解读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治疗好吗?肝病医生常怀利解读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但肝功能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肝炎症状,如黄疸、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肝脏组织学也没有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炎症改变的人群。简单来说,就是病毒“住”在了肝脏里,但暂时...

    乙肝
    2017年07月10日
  • 得了乙肝能活多久?肝病医生庄淑英解读

    得了乙肝能活多久?肝病医生庄淑英解读

    乙肝,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常常让患者及家属心生担忧,其中“得了乙肝能活多久”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到了肝病医生庄淑英,来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疑惑。...

    乙肝
    2017年07月10日
  • 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肝病医生程进明解读

    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肝病医生程进明解读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炎症。这种病毒,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传播方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那么,乙肝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程医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乙肝
    2017年07月10日
  • 治疗乙肝的干扰素的副作用?肝病医生程进明解读

    治疗乙肝的干扰素的副作用?肝病医生程进明解读

    在乙肝治疗的广阔天地中,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如同许多强效药物一样,干扰素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为了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这些副作用,我们...

    乙肝
    2017年07月10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