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需补充维生素C_感冒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7
【导 读】众所周知,维生素c是我们的健康密友。它的抗氧化作用,不管是在促进创伤的愈合及牙齿、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上,还是在对苯、铅、砷等有毒化学物质的解毒作用上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它除了能治疗坏血病,还有防治感冒、缺铁性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的

  众所周知,维生素c是我们的健康密友。它的抗氧化作用,不管是在促进创伤的愈合及牙齿、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上,还是在对苯、铅、砷等有毒化学物质的解毒作用上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它除了能治疗坏血病,还有防治感冒、缺铁性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的作用。

  一般来说,补充维生素c的最好方法就是从食物中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花椰菜、辣椒、番茄、橙子、山楂、枣、草莓以及柠檬等。食补效果好,一方面是因为水果和蔬菜中存在的生物类黄酮(维生素p)可以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使其稳定,利于人体吸收与利用,并增强维生素c的功效;蔬菜和水果中还含有维生素c补充剂没有的无机盐、胡萝卜素和其他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

  另一方面,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1—2小时就会被完全吸收和排泄,而从饮食中摄取的维生素c,则会以缓慢的速度被吸收利用,所以,如果在三餐中能充分摄取维生素c,体内的维生素c将足以维持1天的所需量,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性质不稳定的维生素,有易溶于水和怕热怕碱的特点,所以蔬菜和水果若在水中浸泡、蒸煮、存放时间过长,以及用铜、铁等容器盛放等,其中所含的维生素c将会受到破坏和损耗,造成摄取的量远远低于你的估计。

  摄取多大剂量较为适宜呢?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天100毫克即能满足日常营养需要,但在某些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维生素c的补充:

  1、在炎炎夏日里暴晒、从事剧烈运动和高强度工作者:流汗过多可损失大量的维生素c;

  2、在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可促进有机物或毒物羟化解毒,缓解其毒性;

  3、吸烟者:吸烟可阻碍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烟草中的尼古丁对维生素c有破坏作用;

  4、长期服药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安眠药、避孕药、降压药等,都会引起人体维生素c的流失;

  5、长期承受过度压力的人:紧张会加速维生素c的消耗;

  6、易疲倦、感冒发烧及其他生病创伤者:大剂量维生素c(每日服用1000毫克)能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并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噬菌能力,提高抗体水平,从而抵御感冒等传染病或其他疾病。

  因此,在疾病高发季节如季节交替时,对于免疫力弱、患病几率比较高的人群,建议最好经常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来预防疾病,感冒时亦可用于帮助缩短感冒病程。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时,应注意要餐后立即服,此时吸收率可达60%;二是要单独服,以免降低疗效;三是平时不必每天服用,可以服用四五天后休息两三天,既达到效果,又经济实惠。

标签:
看了又看
  • 生病无大小,一女性以为是感冒差点丧命

    生病无大小,一女性以为是感冒差点丧命

    "之前她说本人感冒了浑身不舒适,便带她去打了一针、吃上药,以爲这样应该就好了."童女士的丈夫易先生通知我,万万没想到,他们以爲的"感冒"却险些要了妻子的命....

    感冒
    2017年05月21日
  • 爬山、骑车、放风筝 春天做这些运动很健康

    爬山、骑车、放风筝 春天做这些运动很健康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随着天气日趋转暖,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向户外,参加健身运动。 事实上,很多传统和现代的运动项目非常适合在春季进行。不过,春季锻炼也应当注意“张弛有度”,保证安全。 放风...

    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止咳糖浆用前摇一摇 擅自滥用会有成瘾风险

    止咳糖浆用前摇一摇 擅自滥用会有成瘾风险

    出现咳嗽,不少人会选择服用止咳糖浆。但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在用前最好摇一...

    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 卖卵子买iPhone不仅违法还可能伤害身体

    卖卵子买iPhone不仅违法还可能伤害身体

    原标题:卖卵子买iPhone,这事医生怎么看 关于生孩子这件事,似乎永远都会冒出普通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前几天,女大学生在地下市场出卖卵子的事情刷爆大家的手机屏,女性一个月只能排一个卵子的生理过程,是怎么样...

    感冒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