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_阴茎癌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9
【导 读】放心医苑网健康导读: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阴茎癌为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中年人,危害男性健康,那么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下面我们来看下: 1、菟丝子10克、金樱子15克、枸杞子15克、车前子15克、生地15克、牛膝15克、五味子10克、麦

  放心医苑网健康导读: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阴茎癌为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中年人,危害男性健康,那么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下面我们来看下:

  1、菟丝子10克、金樱子15克、枸杞子15克、车前子15克、生地15克、牛膝15克、五味子10克、麦小豆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主治肾亏型阴茎癌.

  2、菟丝子30克、金樱子15克、五味子30克、杞子30克、车前子15克、赤小豆3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主治晚期阴茎癌.

  3、土茯苓60克、银花12克、威灵仙10克、白藓皮10克、丹参6克、苍耳子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另用茶叶加盐适量煎汁外洗局部.

  4、马鞭草30克、瞿麦30克、扁蓄30克、银药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5、猪小肚3-4个,杞子20克、大麦100克.猪小肚洗净切丝,与杞子、大麦一起加水适量煮粥,盐调味服食.

  6、党参30克、鱼肚20克、鸡肉100克.鸡肉切细丝,鱼肚清水浸泡半天后切细,加入党参和适量水煮熟,盐调味服食.主治阴茎癌体质虚弱者.

  7、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赤小豆30克、黄芪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主治阴茎癌体虚者.

  8、滴乳石15克,西牛黄1.5克,珍珠9克,天竺黄10克,陈胆星9灰,血竭12克,川连9克,灯心灰6克.共为细末,每服3-5克,金银花汤服之,功能清热解毒,化血敛疮,适用于阴茎癌.

  9、龙胆草30克,栀子、黄劳、柴胡各10克,车前草30克,生地15克,泽泻10克,蜈蚣2条,山豆根、马鞭草、瞿麦、花蓄各3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日1剂.本方功能消肝泻火,解毒利湿,适用于阴茎痛的中期.

  10、铁树叶、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双花、川楝子各500克.水煎煮3次,合并煎煮液,浓缩到原总体积的1/5,加乙醇沉淀2次,经活性炭处理过滤,分装灭菌,每日2次,每次2口4毫升,肌注.

  11、 猪秧秧不拘时量.煎汤外洗,不拘时量.

  本方源于《痛症家庭防治大全》,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对阴茎癌有效.

  12、 土茯苓60克,金银花12克,威灵仙、白鲜皮各9克,丹皮6克,苍耳子15克.每日1剂,煎2次分服,另用茶叶加食盐适量煎汁后供局部冲洗.

  本方为江西瑞昌县人民医院治疗阴茎癌验方,功能清热解毒.

  13、 ①鸦胆子、硇砂、砒石、草乌各6克,吴萸、轻粉各9克,硼砂、枯矾各30克,麝香15克,冰片3克.

  ②白及、象皮、紫草各15克,炉甘石30克.

  ③樟丹9克,梅片0.9克,煅石膏、硼砂各30克,密陀僧6克.

  ①②两方各药研为细末,分别加入合梅素粉5—10克,混合均匀,制成外用散剂.③方各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和均匀经于热灭菌后,即得.外用,散剂供撒布于癌肿创面,软膏供局部涂敷用,均匀每日1--2次.①方用于解毒去腐、消肿抑癌;②方用于生肌收敛,愈合创面;③方用于癌块消失后久不愈合的创面,有生肌、抗感染的作用.

  本方功能消肿抑癌,适用于阴茎癌.

  14、 轻粉、石膏各15克,胆矾、铜浆各9克.共研细末,湿疮于撒,于疮以公猪胆汁调浓点之,每日3次.

  本方源于《外科医境》,功能解毒化浊,消痛除疮.

  15、 山慈菇30克,丝瓜络500克,海藻3克.每日l剂,水煎服.

  本方清热通络,化痰散结,适用于阴茎癌患者.

  放心医苑网专家提示: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阴茎癌与包茎和包皮过长关系密切,包皮垢的长期刺激是主要病因,看了以上介绍你对治疗阴茎癌的偏方有那些有了了解吧!如有身体不适感,请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标签:
看了又看
  • 难不成一人有五个心吗?五心烦热指哪“五心”

    难不成一人有五个心吗?五心烦热指哪“五心”

    中医术语里有一个名词叫“五心烦热”。有的人去看中医,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病历本上往往会出现“五心烦热”的字样。难不成一人有五个心吗?“五心”到底指什么?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心”是指双手心、双足心以及...

    阴茎癌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