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易患焦虑症_焦虑症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7
【导 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偏多.焦虑症严重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因此大家应该增加对焦虑症的认识.那么为什么女性更易患焦虑症呢? 什么叫做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偏多.焦虑症严重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因此大家应该增加对焦虑症的认识.那么为什么女性更易患焦虑症呢?

  什么叫做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

  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呢?

  焦虑症患者常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面难受极了,觉得自己就要死掉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研究发现,女性焦虑症的发病率大概是男性的两倍,尤其在18~33岁的女性中更为多见.之所以女性焦虑症患者比男性多,是有一定原因的.

  心理特点 女性的心理特点与男性不同.从心理特点看,通常女性对长相、工作和婚姻比男性要求更高,容易感到担忧.并且喜欢冥思苦想,如一件事是否做得对,并设想最坏的后果.

  体质因素女性往往属于易激动体质类型,对新奇和压抑都感到害怕,而这样的体质特点往往容易患焦虑症.

  父母的教育方式 一是儿童期,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而未能真正关心孩子内心的需要.这种内在需求使得孩子处于自我意志与父母管教长期相悖的矛盾中,使得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焦虑.二是父母的过度保护.以上两种教育方式对女孩子影响更大.因此,长大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这种儿时的印象会强烈地反射出来,使得成年女性更容易发生焦虑.

  社会因素社会往往把女性纳入弱势群体,这种保护使得大部分女性处于从属地位,而这种从属地位也往往决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即容易缺乏安全感,为生活担心.

  由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因为心理特点、体质因素、父母教育方式及社会因素等,女性更易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因此女性朋友应多培养自信的人格、保持乐观、学会自我肯定,同时积极认真地对待工作和生活,相信努力后一定可以克服焦虑症.

标签:
看了又看
  • 家长的焦虑伴随着孩子每一步

    家长的焦虑伴随着孩子每一步

    20年前,为了孩子升学而紧张的家长,主要是一些高考生的家长.现在焦虑的家长已经从高考生家长群体蔓延到中考生家长、小升初家长、幼升小家长……对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琦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人们提高效率,...

    焦虑症
    2017年05月25日
  • 孕妈脐带打“死结”缠住宝宝颈部 母子有惊无险

    孕妈脐带打“死结”缠住宝宝颈部 母子有惊无险

    本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璟祎)“如果宝宝稍大一点,或是再多耽误一会儿,胎儿很可能就命丧腹中了。”昨天,说起小长假接生的脐带打了个“死结”的孕妈,市妇幼保健院的助产士们心里还发凉。 家住汉阳的李女士怀孕...

    焦虑症
    2017年04月13日
  • 吃春笋吃到吐血? 时令菜不是你想吃 想吃就猛吃

    吃春笋吃到吐血? 时令菜不是你想吃 想吃就猛吃

    春雨绵绵,竹笋破土而出,春笋以其营养丰富、笋体肥嫩、美味爽口被誉为春天的“菜王”。可就在近日,一位大妈因连吃5天春笋呕血,一位壮汉则在吃了3片笋干之后被送上手术台。如今,新鲜的蔬菜伴随着浓浓的春意开始陆...

    焦虑症
    2017年04月13日
  • 防癌效果最好的3类家常菜 总有一款你爱吃

    防癌效果最好的3类家常菜 总有一款你爱吃

    据《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肿瘤病例数约为309万例,即平均每天确诊8474人,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而约35%的癌症和饮食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前发布了预防...

    焦虑症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