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_动脉粥样硬化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6
【导 读】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内皮素(et)、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还有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没药、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血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化痰祛瘀汤由化痰药(如桔梗、海藻、瓜蒌、玉米须)及祛瘀药(如山楂、郁金、蒲黄、藏红花)共同组成,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

  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人至中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脾虚则运化升清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痰浊,阻于血脉,而形成高脂血症.肾气渐衰,肾的生化推动乏力,血失畅行,瘀滞于脉道而硬化.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标签: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