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变化怎样防止冠心病发作_冠心病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30
【导 读】春天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面,万物复苏。这个季节也是很多细菌繁衍的季节,人们会经常觉得身体春困春乏的,同时它也是心血管疾病好发季节,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心脏

  春天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面,万物复苏。这个季节也是很多细菌繁衍的季节,人们会经常觉得身体春困春乏的,同时它也是心血管疾病好发季节,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心脏病。冠状动脉心脏病有五项危险因子,俗称“三高”的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与遗传体质有关的“家族史”,还有吸入大量有毒物质破坏血管壁造成血管伤害的“抽烟习惯”。心脏血管疾病如果突然发生时,大多紧急且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都知道,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氧气、维持心脏运作的血管。如果因为一些病因而产生动脉狭窄甚至阻塞,心脏在运转的时候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轻则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重则心肌坏死不支倒地,前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绞痛,后者则是人人闻之色变的心肌梗塞。温差大了,血管收缩就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血管收缩导致周边的阻力上升,进一步使得心脏必须更用力运转才能将血液运送至身体各处,而用力运转的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如果这时候刚好遇到冠状动脉狭窄,心脏得不到需要的氧气,也容易产生心绞痛的症状。因此,家中长者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骤降的气温变化,使得血管急遽收缩,让原本就有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块破裂,产生超急性的血栓反应与血管阻塞,极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与心肌坏死,危及到生命。

  那么初春怎样预防心血管疾病呢?

  一、合理的膳食结构

  1、增加纤维膳食: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豆制品: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降低食盐摄入: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食盐日摄入量不应超过1.5克。要少吃方便面、咸菜、罐装食品等。

  4、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籽)。

  5、炒菜用火麻油,别用动物油:火麻油是长寿之乡巴马人每天必吃的食用油,被认为是巴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火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食之有润肠胃、助消化、祛病延寿之功效,且对老人便秘、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二、合理运动

  1、不宜晨练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2、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三、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四、定期体检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若外出旅行需随身携带抗心绞痛药物。

结语:通过文章我们学会了一些初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注意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积极锻炼身体。

标签:
看了又看
  • 冠心病冠脉造影别太随意 冠心病手术怎么做

    冠心病冠脉造影别太随意 冠心病手术怎么做

    起床后1~2小时和此后的10~12小时,尤以第一个高峰更为明显.以往人们发现高血压也有这种双高峰规律,即早晨7~9点和下午3~5点时血压升高,以致脑中风在这两个时间段也呈高发现象.这个规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用药有重要指...

    冠心病
    2017年04月13日
  • 又到龙虾飘香时 吃小龙虾要注意什么?

    又到龙虾飘香时 吃小龙虾要注意什么?

    又是一年龙虾飘香时。最近,你有没有被朋友圈各路吃货半夜晒出的龙虾照刷屏?看着满桌红彤彤的小龙虾,真是馋死了。近日,笔者走访了几家夜宵店,发现小龙虾早在2月底就开卖了,比去年提前了大半个月。清明过后,天...

    冠心病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