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症状是怎么样的_慢性心力衰竭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30
【导 读】大家都听说过心力衰竭这个病吧,它主要是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给老年人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痛苦,而这样的心力衰竭也是很难治疗,那么心力衰竭的症状是怎么样的呢,慢性心力衰竭又是怎么样的呢,心力衰竭可以治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现代人的

  大家都听说过心力衰竭这个病吧,它主要是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给老年人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痛苦,而这样的心力衰竭也是很难治疗,那么心力衰竭的症状是怎么样的呢,慢性心力衰竭又是怎么样的呢,心力衰竭可以治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现代人的心里,对于心里衰竭还是比较畏惧的,比较心脏是我们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所以人们对它畏惧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心力衰竭的危害,的确是值得我们这样的重视它。那么今天,就一起看看心力衰竭有着哪一些症状表现吧。

  无缘咳嗽、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少尿及呼吸困难等。一般会在5年后死亡。

  呼吸困难并且活动受阻是心衰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了,严重的人甚至会出现呼吸咳嗽会伴有白色或者粉色的泡沫痰,还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等。

  此外,有风湿性心脏病、得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病患者等,在炎夏到来时更要提高警惕,需定期对自己的心脏进行检查。

  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

  (1)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2)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收缩性质的或舒张性质的心力衰竭。

  (4)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基本症状

  无缘咳嗽、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少尿及呼吸困难等。一般会在5年后死亡。

  心衰最典型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严重者端坐呼吸、咳嗽。

  并伴大量白色绒粉红色泡沫痰、食欲降低、双下肢浮肿等。此外,有风湿性心脏病、得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病患者等,在炎夏到来时更要提高警惕,需定期对自己的心脏进行检查。

  会加重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使心脑细胞损伤和坏死增加,加重病情。再有,闷热的天气,患者易急躁,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另外夏天燥热的天气,也使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这些都易使心脏‘脆弱’者在夏季发生心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病最终的结果,为心血管病最常见的死因,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心衰的表现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出现气短,上楼时胸闷、气短,休息后即可缓解。

  有的晚上入睡后憋气及胸闷,需用好几个枕头垫高才舒服,每晚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可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心脏超声,它是目前诊断心衰最准确、最简便、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

  还有一些隐性心衰者自己并末感觉特别异样,如不是心脏超声等检查表明其心脏增大、功能减弱,这些患者几乎与最佳的治疗时期擦肩而过。

  结语:以上文章为大家介绍了关于心力衰竭的一些症状,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对这个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力衰竭大多会出现在老人群中,心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它,不能让他受到损伤,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强壮的心脏。

标签:
看了又看
  • 全球首例“三父母”婴儿技术细节公布:细胞核移植

    全球首例“三父母”婴儿技术细节公布:细胞核移植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3日电 (记者何屹)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有关技术细节3日正式公布。开发有关技术的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等人称,目前这名婴儿健康状况良好,为受线粒体遗传病困扰的家庭诞生健康后...

    心力衰竭
    2017年04月13日
  • 室内太干燥会加速皮肤老化 护肤从防晒保湿做起

    室内太干燥会加速皮肤老化 护肤从防晒保湿做起

    近日,一份来自美国的最伤皮肤的五大职业排名引来众人关注,整天生活在“温室”里的办公室白领竟排名第一,其次是经常飞在天上的飞行员和空乘人员,接着是火车和出租车司机、消防员,而大家认为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受...

    心力衰竭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