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患者如何食疗养生_肝腹水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7-02
【导 读】临床上对肝腹水的辩证施治分为肝肾阴虚、气滞湿阻和气滞血瘀等几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气血需要同时补充,因此要养肝益肾、疏肝理气,根据药食原则来分析,下面几种肝腹水患者的药食可以适量服用。 1、黑木耳佛手薏米猪瘦肉汤:疏肝健脾 化痰除湿材料:黑木

  临床上对肝腹水的辩证施治分为肝肾阴虚、气滞湿阻和气滞血瘀等几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气血需要同时补充,因此要养肝益肾、疏肝理气,根据药食原则来分析,下面几种肝腹水患者的药食可以适量服用。

  1、黑木耳佛手薏米猪瘦肉汤:疏肝健脾 化痰除湿材料:黑木耳6克、佛手10克、薏米20克、猪瘦肉50克、生姜2片。

  烹制:分别洗净。黑木耳、薏米稍浸泡;佛手浸泡后用煲汤袋装好;猪瘦肉切方块状。一起下炖盅,加冷开水300毫升(约1碗半),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放入佛手,食用时下盐。为1人1日分2次食用。

  原理:黑木耳含有对抗人体脑血栓形成的物质,在体内有降血液凝结作用,对冠状动脉硬化能起辅助治疗作用。中药佛手能理气止痛;薏米药食兼之,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合而与猪瘦肉为汤,有疏肝健脾、化痰除湿的作用,适用于胸中闷痛、身重乏力、肢体困重、心悸少寐等的辅助调整。亦为春末夏初的家庭养生汤饮,且男女老少皆宜。

  2、茯苓粥:健脾和胃、利水利渗材料:白茯苓20 克,粳米100 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白茯苓洗净,捣碎;将粳米洗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加入白糖,改用小火煮约30 分钟,煮至成粥即可出锅。

  原理:茯苓含蛋白质、卵磷脂、胆碱、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兔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抗癌作用。茯苓具有补脑健身、健脾和胃、利水利渗、安神、美容颜的功效。与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粳米共煮成粥,是适合老人长期食用的理想药粥。

  3、枸杞子饮:补肝肾、养肝明目制法:枸杞子15克,菊花少许,将枸杞子洗净,与菊花放入茶杯中,用开水浸泡3~5分钟。

  此饮简单方便,很容易制得,深受人们的喜爱。

  4、芹菜首乌瘦肉粥:滋养肝肾、平肝降脂材料:芹菜150克,制首乌30克,猪瘦肉末50克,粟米1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制首乌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备用。将芹菜洗净,取其叶柄及茎,细切成粗末状,待用。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加瘦肉末后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调入芹菜末及制首乌末,拌和均匀,继续用小火煨煮20分钟,粥成时加精盐、味精适量,拌匀即成。

  上述几种食物都是按照中医角度所讲的气血双补来配置的,肝腹水患者可以尝试食用,而且熬制方法也比较简单,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不会对身体有任何副作用。

标签:
看了又看
  • 怎样有效的预防肝腹水_肝腹水

    怎样有效的预防肝腹水_肝腹水

    大家都知道远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疾病,可是做到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多人之觉的一次做不到,下次做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仍然会得疾病,例如说肝腹水就是由于懒惰引起的。经专家调查研究显示,现在肝腹水了发病率...

    肝腹水
    2017年07月01日
  • 教你六招对付肝硬化腹水恶化_肝腹水

    教你六招对付肝硬化腹水恶化_肝腹水

    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腹水,一般为50毫升左右,起着维持脏器间润滑作用,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时,称为肝腹水。提醒大家,肝腹水对于人体的危害很大,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危及...

    肝腹水
    2017年07月01日
  • 肝腹水生活饮食注意事项_肝腹水

    肝腹水生活饮食注意事项_肝腹水

    俗话说:怒伤肝,因此,肝癌肝硬化腹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尽可能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积极乐观能够缔造医学奇迹,这是肝癌肝硬化腹水患者时候都应该坚定的信念。 饮食注意事项: 注意营养丰富、软而易消化为主...

    肝腹水
    2017年07月01日
  • 肝腹水患者要怎么样进行调理_肝腹水

    肝腹水患者要怎么样进行调理_肝腹水

    专家表示,肝腹水时期,肝细胞已经广泛坏死,正常的肝脏结构被破坏,肝功能也发生异常,因此肝腹水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同时患者在生活中还要注意做好调理,否则,肝腹水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那么,肝腹水怎么调理...

    肝腹水
    2017年07月01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