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大家一定对生殖器疱疹很陌生。最近我也是听朋友在谈论,才知道生殖器疱疹这种疾病。朋友的谈论让我很想知道生殖器疱疹的知识,一定有朋友和我一样。所以我找了一些关于生殖器疱疹的资料,希望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生殖器疱疹。
发病原因
病原体:是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hsv是疱疹病毒的一种,为较大的dna病毒,其直径为150~200nm。中心球状区为双股dna构成的核心,外面被覆由162个壳微粒排列成的立体对称的20面体,周围有含类脂质的包膜。
hsv主要经过皮肤、粘膜或破损处进入人体内,首先在表皮或真皮细胞内复制。不论有无临床症状,病毒在局部充分复制后感染感觉神经或自主神经未稍。病毒沿神经轴索进入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中。动物实验发现,从皮肤粘膜接种hsv到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发现病毒,大约2天时间,可见其感染速度相当快。
hsv-1通常由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粘膜密切接触感染。所以hsv-1常潜伏在三叉神经根和颈上神经节内。故临床所见主要是颜面部位的疱疹,hsv-2主要因性行为传播,生殖器接触而感染,所以hsv-2则常潜伏在骶神经节内,故临床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学均为阳性,可终生有泌尿生殖道hsv间歇性活动。
感染最初阶段,病毒先在神经节及与之相接触的神经组织内复制,然后通过感觉神经到达其未稍而使与之相关的皮肤、粘膜表面发生皮损。病毒从外周感觉神经扩散到皮肤、粘膜,这一情况,可以解释表皮大面积受感染和远离原发部位新病损发生的原因。原发性hsv感染病人常有这些特点,而且从远离接种部位的神经组织中发现病毒。初次发病临床症状消退后,在神经内不再分离到感染性病毒。在细胞表面也检不出病毒蛋白。各种刺激因素,如免疫抑制、劳累、感染、精神创伤以及皮肤神经节创伤等都可引起病毒复活。
原发感染缓解后,神经节中找不到感染的病毒和病毒结构蛋白,潜伏感染神经细胞中的病毒基因组和显性感染不同,前者hsv的dna是环状的,在潜伏感染的小鼠神经细胞核内和人的三叉神经节中检出的rna转录物中可与编码早期基因icpo的区域杂交,此rna是编码icpo的dna互补链转录来的。此“反义”rna可能参与维持神经内潜伏感染但不参与建立潜伏感染,维持潜伏感染的机制不清楚,似乎潜伏感染的细胞仅有hsv蛋白质的部分转录。
hsv可分为两种抗原型,即hsv-1和hsv-2型。hsv-l型感染99%以上发生于口、咽、鼻、眼及皮肤等部位,而hsv-2型感染则常见于gh。据统计,gh病原体的90%为hsv-2,10%为hsv-1。两者在许多方面不同,其相异点见表1。
hsv耐冷怕热,在50~52℃水中可迅速灭活,4℃时可存活数周,-70℃时可存活数月之久。但在干燥环境中,温度虽高也可使其存活时间延长。hsv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0.5%甲醛溶液、l%来苏水溶液或肥皂水等均可使其灭活。
(二)发病机制
hsv存在于gh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的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唾液和粪便中。它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的黏膜和破损的皮肤处侵入人体,在入口处生长繁殖,后经血液或神经通路播散,引起原发性单纯疱疹的损害。若发生于口、鼻及眼周围者,即为口唇疱疹,而发生于生殖器部位者,即为gh。部分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
当原发性单纯疱疹的病变消退以后,hsv并未消除,而是潜伏于人体的黏膜、血液和感觉神经节内,在gh,hsv常潜伏于骶神经节内,并经唾液、血液和黏膜分泌物排毒。由于神经细胞缺乏病毒繁殖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因而hsv在神经细胞内保持静止状态。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在某些诱因如发热、受凉、日晒、情绪激动、消化不良、月经、机械刺激或放射线照射等因素的作用下,使潜伏状态的hsv激活,从后根神经节中释放出来而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
在原发性感染后4~5天,体内可产生针对hsv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使复发性单纯疱疹的病情减轻,并不发生病毒血症,但不能制止其复发。单纯疱疹的复发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密切关系。
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殖器疱疹有了了解。以前不知道生殖器疱疹,现在是不是感觉生殖器疱疹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希望得生殖器疱疹的患者,也可以积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