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_缺铁性贫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8
【导 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铁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为35~60毫克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铁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为35~60毫克/公斤。 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甲,25~30%为贮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中。在血浆中转运的铁仅占0.1%左右。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约5~10%能被吸收。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铁吸收率高。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带。在体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吸收减少。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

  从肠道吸收的铁进入血浆后,与一种转铁蛋白 (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被输送到组织中贮存或至骨髓中参与造血。在正常情况下,约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结合的铁就是血清铁含量。其余的2/3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上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与血清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值称为血清铁饱和度。

  由衰老红细胞破坏后放出的血红蛋白及其他铁蛋白分解代谢释放出来的铁又可有效地用来重新合成血红蛋白和铁化合物。正常小儿每日损失的铁量极微,不超过15微克/公斤/日。主要由胆汁、尿液、汗液和脱落的粘膜细胞排出。但小儿时期由于不断生长发育,故每日需自饮食中补充的铁量较成人多,约需6~16毫克/日。

  二.缺铁与贫血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形成血红蛋白。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明显缺铁时对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也有一定影响,但远不如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明显,故新生的红细胞胞体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严重缺铁时不仅发生贫血,也可引起体内含铁的酶类缺乏,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上可发生胃肠道、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功能障碍。由于贫血,带氧不足,更使功能障碍加重。

  三.缺铁的原因  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一) 体内贮铁不足
  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毫克(平均60~70毫克/公斤)。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同胞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毫升血或35毫克铁。

  (二) 铁的入量不足
  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0.21毫克/分升),不够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食物中菠菜含铁虽较多,但吸收较差,大豆为植物中含铁较高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故可优先选用。肉类中铁的吸收率较高,而蛋类中铁的吸收率在动物类食物中较低。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 生长发育因素
  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四)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正常婴儿在生后两个月内由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饮食中摄取的铁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此外,由于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因失血1毫升就相当于失铁0.5毫克,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本病。

  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二.造血器官表现
  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不硬。

  三.其他症状和体征
  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粘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年龄、喂养史及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血红蛋白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明显及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对诊断意义较大。诊断本病一般不需做骨髓检查。如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可试用铁剂治疗,如有治疗反应(一般于给药后一周左右网织红细胞即升高),则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包括铁粒幼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普鲁氏蓝染色检查),以及血清铁含量,血清铁结合力等项检查。诊断明确后还应进一步找出发病原因(如查大便找钩虫卵),以便对因治疗。

  某些少见的贫血如血红蛋白c病,地中海贫血,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贫血,遗传性小细胞性贫血(由于色氨酸代谢异常所致)等也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根据各病的特点加以鉴别。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呈低色素性,须与缺铁性贫血鉴别。前者血清铁正常或增高,骨髓中可见较多铁粒幼红细胞,其铁颗粒多而粗大,且绕核成环状,可资鉴别。

  【预防】

  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自生后3个月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等。

  【治疗】

  一.一般疗法
  对重症患儿加强护理,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保证充足睡眠,合理的饮食。

  二.病因疗法
  是根治贫血的关键。仔细分析病因,加以根治。一时难以清除病因。

标签:
看了又看
  • 治疗贫血的方法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贫血的方法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贫血的方法,在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已经存在很多种治疗贫血的方法了,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贫血这种疾病有多么的可怕.平时我们可以多了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治疗贫血的方法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贫血
    2017年05月25日
  •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

    现在,很多的人会患有一定的贫血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其实专家告诉大家,贫血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贫血
    2017年05月25日
  • 皮炎、湿疹、银屑病久治难愈?抓住4要素是关键

    皮炎、湿疹、银屑病久治难愈?抓住4要素是关键

    凡是得了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好坏坏,反反复复太缠人了。皮肤病专家洪淑珍主任医师表示,湿疹是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皮肤病,它是因体内存在一些湿毒和湿热而导致体表症状的一种...

    贫血
    2017年04月13日
  • 泌尿道感染并非成人“专利” 儿童发热要警惕

    泌尿道感染并非成人“专利” 儿童发热要警惕

    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邓国欢)孩子发烧,绝大多数家长想当然的认为是“感冒”或者“扁桃体发炎”,殊不知还有一个“隐形杀手”——泌尿道感染也在悄悄影响孩子的健康。 圆圆刚满7个月,是个可爱的小男孩。5个月大时...

    贫血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