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防与治_小儿缺铁性贫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8
【导 读】未病先防 (一)合理喂养 及时给出生3~5个月的婴儿添加辅食,多食富含铁又易吸收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动物血、大豆、黑木耳、香菇、紫菜、菠菜等。食品种类要多样化,不可养成偏食习惯,并少吃厚味荤腥,生冷粘腻之物。教育小儿养成爱吃新鲜蔬菜的习惯

  未病先防

  (一)合理喂养

  及时给出生3~5个月的婴儿添加辅食,多食富含铁又易吸收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动物血、大豆、黑木耳、香菇、紫菜、菠菜等。食品种类要多样化,不可养成偏食习惯,并少吃厚味荤腥,生冷粘腻之物。教育小儿养成爱吃新鲜蔬菜的习惯。乳食要定时、定量、有节。对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

  (二)孕母卫生

  积极治疗母体疾患,治疗母患缺铁性贫血,加强孕期营养,尤多食含铁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克。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

  (三)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

  及时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病变和肠道寄生虫病,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

  (四)药膳防病

  1.红枣6枚、枸杞3克、鸡蛋1个,同煮食,每日1次。

  2.芡实、山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克,水适量,煎40分钟,去党参、白术,入大米150克,熬粥,分次调糖食用。可常食。

  既病防变

  本病虽无生命危险,但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肝脾肿大或心功能不全。常因乳食不当,或其它肠道疾患和感染性疾病而加重。

  (一)中医治疗

  1.脾胃虚弱型,可选异功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

  2.气血亏虚型,可选八珍汤化裁,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

  3.肝肾阴虚型,宜用左归丸加减,药选枸杞子、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首乌等。

  (二)单验方

  1.鸡血藤8~15克,每日一次,水煎服。

  2.锻皂矾、炒黄豆以 1:2的比例共研细末,以枣汤和丸,每次服2克,每日三次。

  3.大麦粉60克、皂矾30克、红糖60克,共研细末,以生公鸡血30克作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一次,每次1。5~3克。

  4.当归、黄芪、生地、熟地各6克,水煎服。

  (三)药膳食疗

  1.可选用前文提供的药膳及食物。

  2.黄芪5克,水煎半小时,捞去药渣,放入山药片60克, 再煮半小时,加白糖适量即可。每日早晚适量服用。尤其适用于气血亏虚并见腹泻者。

  3.蒸鸡蛋羹时加入枸杞5克,每日服食一次。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患者。

标签:
看了又看
  • 治疗贫血的方法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贫血的方法常见的有哪些

    治疗贫血的方法,在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已经存在很多种治疗贫血的方法了,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贫血这种疾病有多么的可怕.平时我们可以多了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治疗贫血的方法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贫血
    2017年05月25日
  •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

    现在,很多的人会患有一定的贫血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贫血这种疾病?其实专家告诉大家,贫血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贫血
    2017年05月25日
  • 皮炎、湿疹、银屑病久治难愈?抓住4要素是关键

    皮炎、湿疹、银屑病久治难愈?抓住4要素是关键

    凡是得了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好坏坏,反反复复太缠人了。皮肤病专家洪淑珍主任医师表示,湿疹是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皮肤病,它是因体内存在一些湿毒和湿热而导致体表症状的一种...

    贫血
    2017年04月13日
  • 泌尿道感染并非成人“专利” 儿童发热要警惕

    泌尿道感染并非成人“专利” 儿童发热要警惕

    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邓国欢)孩子发烧,绝大多数家长想当然的认为是“感冒”或者“扁桃体发炎”,殊不知还有一个“隐形杀手”——泌尿道感染也在悄悄影响孩子的健康。 圆圆刚满7个月,是个可爱的小男孩。5个月大时...

    贫血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