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来时哮喘者应服药_哮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8
【导 读】哮喘病患者应长期定时服用哮喘药,不要只在烟雾来临时才服用更多的药物。他们应该有这方面的正确常识。 另一方面,哮喘病患者无须对类固醇吸入剂(inhaledsteroids)所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感到恐惧,因为研究证明,哮喘病患者若定期服用少量的类固醇吸入剂,将

哮喘病患者应长期定时服用哮喘药,不要只在烟雾来临时才服用更多的药物。他们应该有这方面的正确常识。

另一方面,哮喘病患者无须对类固醇吸入剂(inhaledsteroids)所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感到恐惧,因为研究证明,哮喘病患者若定期服用少量的类固醇吸入剂,将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病病情。

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呼吸学部门主任林道江副教授向本地哮喘病患者提出的忠告。

林副教授昨天参加由glaxowellcome药剂公司在泰国普吉岛举行的“控制哮喘病的新方向”医学会议上,接受本地报章记者的访问时指出,长期定时服用哮喘药,应成为哮喘病患者的习惯,而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烟雾问题,只能作为一种提醒。v他说:“人们总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若没烟雾就无须服药。哮喘药是预防性药物,就算是患者目前哮喘没发作,且空气素质良好,他也必须长期服用哮喘药。当烟雾来临时,而患者的哮喘也发作了,他就更应注意自己的病情。

“患者不应以空气污染指数为标准而决定要不要吃药,而是应听从医生的指示,定时服药。”

林副教授表示,由于哮喘药的预防性质,一些不常哮喘发作的患者会认为无须服药。另一方面,一些病人可能患病多年,而且经常哮喘发作,不过由于患病已久,他们常会习以为常而忽略或不理会病情的严重性。

放心用类固醇吸入剂

在谈到一般人对使用类固醇吸入剂治疗哮喘的恐惧时,林副教授表示,哮喘病患者其实无须感到恐惧,因为吸入剂能确保患者所服用的类固醇是少量的,而且直抵肺部,对治疗哮喘非常有效。

林副教授认为,很多人在听到“类固醇”这个名词时,都会联想到口服类固醇及其强烈的副作用,如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

他说,类固醇吸入剂当然也会有少许的副作用,不过,由于吸入剂的特征能准确地让患者服用适量及少量的类固醇,因此,不仅比口服类固醇安全得多,而且还更加有效。

他指出,刚于本月3日刊登在《新英国医药报告》(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一项加拿大研究显示,服用少量的类固醇吸入剂,能显著降低哮喘病人的死亡机会。

研究显示,如果患者一年内服用6个单位的类固醇吸入剂,死亡的机会将减少50%;若每两个月多服用1个单位的吸入剂,则能将死亡的机会降低多20%。这项进行了颇长时间的全县性研究,涵盖了超过3万500名(30,500)30岁至55岁的哮喘患者。在研究的进行中死于哮喘的人则有77人。

林副教授说,尽管世界各地的医生都了解类固醇吸入剂对治疗哮喘的疗效,不过,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医生分配得少,而病人服用得也少。

因此,他给予哮喘患者的劝告是,若医生分配类固醇吸入剂作为治疗,患者就必须服用,因为这将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病情。

根据统计资料,本地约有4%的成人和20%的孩童患有哮喘病,而每一年大约有100人死于哮喘。

标签:
看了又看
  • 杭州医改:信息化惠民助力“智慧医疗”

    杭州医改:信息化惠民助力“智慧医疗”

    多项惠民举措,走出了杭州医改新路子 刘倩/摄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条件,推动...

    哮喘
    2017年04月13日
  • 高科技厉害了科学减肥也能用上“黑科技”

    高科技厉害了科学减肥也能用上“黑科技”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如果仅靠意志力无法减肥,那就靠高科技装备吧! “胖从口入”,减肥的第一步就是抵抗住美食的诱惑,为此很多人使用应用程序记录每天的食物,追踪自己的卡路里摄入。日本某电信公司近期发明...

    哮喘
    2017年04月13日
  • 坐长途飞机受罪?带个网球给自己按摩吧

    坐长途飞机受罪?带个网球给自己按摩吧

    出门旅行固然美好,但坐长途飞机对不少人来说简直是受罪。如何才能让旅途舒服些?不如在你的手提行李里塞上一个网球吧。 英国《每日邮报》说,网球与飞机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它可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按摩装置呢!...

    哮喘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