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06年,但最初这项新技术很少得到应用,直到25年后,它在小动物研究中被重新发现。spiegel和wycis设计了第一个人立体定向仪:horsley-clarke仪,并在1947年应用该定向仪实施了丘脑背中侧核毁损术。这标志着立体定向技术第一次应用于人类。虽然最早应用立体定向术治疗的运动失调性疾病是huntington’s舞蹈病,但pd很快成为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主要适应症。在最初的几年期间,spiegel-wycis定向仪被重新设计几次,直到出现第v代模型。其精确度不断提高,导致其疗效及适应症也随之不断扩大,立体定向技术治疗pd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治疗pd的主要选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这个时期手术靶点主要集中在苍白球和丘脑。1951年,hassler和riechert成功的实施了丘脑腹外侧核毁损用于治疗pd,使毁损锥体外系治疗pd的安全性被建立。但最初人们把毁损靶点集中在苍白球主要是因为cooper的偶然发现。即报道了脉络丛前动脉的损伤导致苍白球的局部缺血性改变,引起了pd患者相应临床症状的改善,然后cooper做了一系列脉络膜前动脉结扎术,但发现术后对侧轻偏瘫的发生率较高而不能为人们所接受。解剖学研究显示脉络膜前动脉负责苍白球中部有时还有内囊前肢的血供。然后他开始对苍白球进行直接毁损,最先用带气囊的导管,后来用化学手段。spiegel和wycis在1952年通过毁损从苍白球发出的豆核袢纤维来治疗pd,他们将这种方法称为苍白球袢切断术。同一年narabayashi和okuma报导了实施苍白球切开术治疗pd。leksell经过仔细研究实践能使75%的患者重新工作,既没有死亡率又没有视觉障碍,仅有非常低的运动障碍。临床上发现苍白球毁损术对运动迟缓及僵直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但对震颤的控制却相对较差,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手术对震颤的效果,研究者开始将毁损靶点转向丘脑和它的亚核,到1954年为止,hassler和riechert已经非常精确的确定了他们的丘脑靶点。vop核(腹后外侧核)用于震颤治疗,voa(腹前外侧核)用于强直的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在hassler和riechert的领导下,丘脑变成手术治疗pd的主要靶点。对于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的治疗,leksell认为通过毁损苍白球更加靠后侧和腹侧部位,在某种程度上疗效更好,这些均由svennilson等人在1960年报导。后来发现丘脑腹中间核团(vim)是治疗震颤的最有效的靶点,但其对僵硬及行动迟缓效果不佳,因此,gillingham在1960年试图将苍白球毁损术及丘脑毁损术联合起来,根据需要实施后期的二次手术。
在20世纪60年代,立体定向技术开始高涨并形成第一个高潮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pd开始变得流行和被广大公众所熟知。技术进步很快,使立体定向手术变成常规。我国在这个时期也在北京、上海、安徽和陕西等地相继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使许多帕金森病人得到了治疗,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成为一种定型手术。该时期出现了许多主要的技术进步。首先随着立体定向仪的不断改进,立体定向装置变得相当实用,以及立体定向技术同气脑造影技术的结合显著提高了定位的解剖学精确度,并且随着可逆性测试毁损的出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其次随着电生理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早期的微电极记录技术,应用电生理方法定位可导致皮层下靶点位置的精确定位。在临床上导致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僵直的消除,在一些研究中心分别经过2年的随访,其震颤和僵直的消除率可分别达到90%和80%。同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立体定向放射技术。1965年到1968年的这段时期代表了立体定向技术的黄金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