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29日发表一项重要成果:日本科学家运用干细胞疗法,成功恢复了帕金森病猴模型的神经功能.这项研究表明,植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源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改善病猴的运动能力,同一方法或将可用于治疗人类帕金森病患者.
iPSC干细胞是重编程后能分化成各种不同细胞的成体细胞.细胞疗法指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内的受损神经细胞替换掉,而人类iPSC是具有潜力的一种替换来源.就帕金森病而言,病人受损的是使用多巴胺进行通信的神经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截至目前,尚未在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身上开展人类iPSC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期研究.
此次,京都大学科学家高桥淳及同事,将这种神经元植入帕金森病猴模型中,对它们的安全性和功能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这些人源细胞能长期存活,发挥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并恢复了病猴的各种运动功能.至于安全性,这些细胞在至少两年内没有在脑中形成任何肿瘤,且没有引起任何免疫反应,或只是引起轻度免疫反应.
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数量因动物而异,团队鉴定出了可能对此具有影响的遗传标记,它们或可用于在临床环境下选择最好的细胞系.论文作者总结称,为了明确最佳的供体细胞标记,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疗法的发展.
同时,高桥淳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另一篇相关论文中,介绍了一种可以提高iPSC源神经元移植后存活率的方法.他们认为,使iPSC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影响免疫反应)与受体的MHC相配,可减少被移植神经元所受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存活率.(记者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