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高血压并发症_高血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9
【导 读】三大高血压并发症: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这个名称只是表现上的一种疾病称呼,其实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并不单单是高血压这一个病症,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病症,其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症状是心衰、房颤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

  三大高血压并发症:大家都知道高血压这个名称只是表现上的一种疾病称呼,其实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并不单单是高血压这一个病症,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病症,其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症状是心衰、房颤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

 1、心衰

  焦点:一半心衰归因于高血压,90%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史。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非常密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中40%~50%的心力衰竭归因于高血压。

  对策:积极控制血压,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临床研究证明,降压治疗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少约50%心力衰竭的发生。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水平是预防和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途径。

  提醒:识别心衰的“蛛丝马迹”

  ·活动后感到胸闷、气促或心慌。

  ·夜间平躺后出现干咳,端坐或站立时咳嗽减轻或消失。

  ·入睡后1~2小时突然憋醒伴有呼吸急促及喘息,坐起30分钟或长时间,方能缓解。

  ·夜间不能完全平卧,平卧即感闷、气短,需垫高枕头或取半卧位。

  2、房颤

  焦点:一半以上的房颤与高血压有关,房颤是导致中风和心衰的重要原因。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是房颤大国,男性多于女性。房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造成中风、下肢动脉栓塞等;二是心房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速度快速颤动,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与房颤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不仅会显著增加发生房颤的风险,还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策:降压是预防房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积极争取降压达标,避免心室肥厚和心房扩大,是预防房颤发生的最重要措施。已合并房颤的高血压患者,若能在抗栓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降压治疗,亦会获得更多益处。

  提醒:房颤的特征

  ·心慌是房颤发作时最突出的症状,心律越快,心慌越明显。

  ·脉搏绝对不齐,心跳的次数大于脉搏跳动的次数。

  3、肾功能不全

  焦点:高血压可导致肾病,肾病又会加重高血压。

  高血压与肾脏病的联系非常紧密。高血压可以导致肾病,肾病也会引起高血压。

  对策:降压护肾,从确诊为高血压的第一天起。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和肾功能(血肌酐),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护肾的关键在于降压。普通高血压患者,没有心、脑、肾器官损害,也没有除高血压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等),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提醒: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表现

  ·夜尿增多,提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

  ·尿中有泡沫,且泡沫长时间不消失,提示尿中可能有蛋白。

  ·尿量变化(多尿或少尿),提示肾功能减退。

  ·尿色变化,如尿液浑浊、尿色变深等,提示可能存在血尿。

  ·晨起眼睑水肿,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三大高血压并发症:以上相关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希望对高血压的治疗以及并发真高的防治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标签:
看了又看
  • =研究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的基因秘密

    =研究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的基因秘密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中国和澳大利亚研究机构3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更多基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上的40%左右,紫外线强度...

    高血压
    2017年04月13日
  • 一天8杯水能喝死人?揭露“科学”流言榜

    一天8杯水能喝死人?揭露“科学”流言榜

    流言1 菠菜久放冰箱变毒菜 流言:菠菜(在冰箱)放置的时间越久,微生物活动就越厉害,发生氧化反应后,菠菜里的一部分氮元素就会转化成亚硝酸根的形式存在,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 真相:大连市食检所理化分析室主...

    高血压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