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痈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6-24
【导 读】牙痈的辨证论治 秽毒结聚 【证见】牙痛反复发作,龈肉亦多次受累。每因过度劳累或口腔不洁时,突发牙龈红肿,龈袋溢脓,牙齿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热,乏力,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

  牙痈的辨证论治


  秽毒结聚


  【证见】牙痛反复发作,龈肉亦多次受累。每因过度劳累或口腔不洁时,突发牙龈红肿,龈袋溢脓,牙齿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热,乏力,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2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当归尾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验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2克,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热邪毒侵袭


  【证见】牙龈浮肿疼痛,如棋子状,不敢咀嚼,得凉则痛减,流涎粘稠,颌下有怕核触痛。可伴有发热或恶寒发热,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疏风清热汤(王德镒《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冲剂、液),口服或冲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剂每次4片,冲剂每次1包或l块,合剂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


  脾胃火盛


  【证见】牙龈红肿较甚,持续性跳痛,有脓液溢出,量较多,或龈缘糜烂易出血,患侧面部、口唇、颌下肿胀疼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排脓。


  【方药】


  1.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合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2克,黄连10克,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赤芍12克,金银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牙痈久治不愈,反复溢脓,疮口不收者,宜补气益血,托里排脓,宜选用托里消毒散。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片剂每次2―3片,每日2~3次。


  (2)六神丸,口服,每次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经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见“秽毒结聚”单方验方。


  牙痈的外治法


  1.牙痈初起,未破溃时,用冰硼散搽牙龈肿胀处,或用六神丸2―3粒用温开水溶成糊状,搽于牙龈肿痛处,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


  2.若已成脓,按龈肉软处便是痈头。痈头可用消毒针头轻轻刺破,或用消毒刀尖挑破,去除脓血,再搽以冰硼散或金玉丹。


  3.牙痈已溃,可用珠黄散外敷,以清热祛腐生肌。


  4.若牙痈反复发作或溃后久不收口而成牙漏者,可用金玉丹制成条状,插入漏管中,以解毒排脓生肌。


  5.若腮颊部肿痛,可外敷金黄散,以消肿止痛。


  牙痈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选用合谷、颊车、下关等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疏通经络、泻热消肿止痛。


  2.饮食疗法


  (1)柳根煲猪瘦肉:柳根30克,猪瘦肉100―15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2)臭草绿豆糖水:鲜臭草30克,绿豆30~50克,清水5碗煎成2碗,加入红糖适量再煎片刻,即可饮食(臭草可不吃)。


  3.预防调护


  (1)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早晚刷牙。


  (2)定期检查口腔,及早防治龋齿是预防牙痈的根本方法。


  (3)平时少食辛辣之食物。


  (4)患病时应进食易消化之食品,忌粗硬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标签:
看了又看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