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方婧)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看病无挂号费、诊疗费,医院不再有药品加成等变化正在影响北京医疗卫生体系。
药品采购费降幅达7.8%
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医改启动当天,被纳入监测的221家医疗机构,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7.7%,门急诊药占比下降了7.7%。截至4月8日16时,药品阳光采购节约费用751.3万元,降幅达7.8%。
医改首日,各医疗机构运行平稳。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共组成128个督导检查组,赴447家医疗机构检查督导,规范诊疗和用药等医疗服务行为,没有发现违规现象。
据了解,北京此次参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医疗机构共3600多家,其中需要改造信息系统的有2605家,这些医疗机构已于4月8日6时前切换完毕,且具备开诊条件。开诊首日,信息系统100%运行正常。
此外,信息系统切换期间,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没有间断,门急诊秩序正常。城六区114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新方式,患者挂号后可直接去诊室就医,医事服务费在最后交费时再合计付款。
医事服务费绝对不是挂号费的涨价
此次北京医改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实现补偿机制转换。以前的管理模式是以药养医,让医院及医生靠药费、检查费来获得收入;现在开始强调医事服务费,从而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
“医事服务费绝对不是挂号费的涨价。”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表示,医事服务费的本质,是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及挂号费诊疗费后,对其运行成本以及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务团队的补偿。而医药分开改革的目标,一方面要切断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强调医事服务费的重要,引导医生把注意力聚焦到医疗质量上来,具有积极意义。就患者个体而言,由于在就诊疾病、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费用会受到不同影响。短期看,不同患者费用有升有降,不太均衡,但长远来看,医疗服务的调整和规范,最终会让百姓受益。
北京的医改新政刚刚铺开,各医院尽快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细则、服务标准,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