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宝宝腹泻原来这么简单 宝宝腹泻怎么治疗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19
【导 读】儿童腹泻通常发生在不足2岁的婴幼儿身上,夏天和秋天多发.一旦儿童发生腹泻情况,应该及时治疗,避免电解质紊乱,危机宝宝生命健康.宝宝腹泻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说来,婴幼儿出现的腹泻都是属于非感染性的生理性腹泻,因此宝妈们不用过于担心.

儿童腹泻通常发生在不足2岁的婴幼儿身上,夏天和秋天多发.一旦儿童发生腹泻情况,应该及时治疗,避免电解质紊乱,危机宝宝生命健康.宝宝腹泻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说来,婴幼儿出现的腹泻都是属于非感染性的生理性腹泻,因此宝妈们不用过于担心.宝宝腹泻的症状是非常明显的,可通过症状来判断腹泻的严重程度.那么在什么情况容易导致儿童腹泻情况的发生?儿童腹泻有哪些症状?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妈们一定要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感染性腹泻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本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可呈流行性,但多数为散发,四季均可发病.如果每天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每次间隔时间很短,便便已经成蛋花汤状,而且婴儿体重有下降,同时还有发热的症状出现的话,那么就属于严重腹泻.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宝宝出现脱水虚脱、酸中毒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出现.


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是由于饮食不当或饮食不洁(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调换新食物,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受到不良刺激(受凉、受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过敏性腹泻引起的,还有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


宝宝腹泻怎么治疗


1、控制饮食


由于婴儿还小,器官发于未成熟,所以不建议一出现腹泻症状,就立即药物治疗.首先妈妈最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控制宝宝的饮食.在喂食宝宝的时候也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


2、喂养时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


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腹泻.还有就是要及时补充水分.腹泻会带走人体水分,让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因此还是需要为宝宝补充水分.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


3、吃一些有止泻作用的食物


宝宝腹泻时,可以多给宝宝吃一些有止泻作用的食物,例如苹果、胡萝卜等,还可以多给宝宝吃容易消化的东西.

看了又看
  • 这样吃能预防乳腺癌:少吃肉、多吃豆和十字花科蔬菜

    这样吃能预防乳腺癌:少吃肉、多吃豆和十字花科蔬菜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饮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提醒,除了大家熟知的要戒烟限酒、不吃熏制腌制的食物外,少吃肉多吃豆、多吃十字花...

    小儿腹泻
    2017年04月13日
  • 全球首例"三父母"婴儿技术细节公布:细胞核移植

    全球首例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3日电 (记者何屹)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有关技术细节3日正式公布。开发有关技术的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等人称,目前这名婴儿健康状况良好,为受线粒体遗传病困扰的家庭诞生健康后...

    小儿腹泻
    2017年04月13日
  • 科学家发现新物质 或可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科学家发现新物质 或可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台湾“中央社”4月4日报道,英国和瑞士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一种称为“强力霉素”的抗生素可阻断大脑中负面想法或恐惧的生成,并可能证实有效治疗或预防“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据英国路透...

    小儿腹泻
    2017年04月13日
  • 美科学家:美国约10%染寨卡孕妇其胎儿出现畸形

    美科学家:美国约10%染寨卡孕妇其胎儿出现畸形

    【环球网综合报道 实习记者 田瑞哲】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5日报道,美国政府科学家4日说,2016年怀孕时感染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美国女性,每10人中约有1人的腹中胎儿或生下的婴儿出现畸形现象。 法新社报道称...

    小儿腹泻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