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漫漫长路上,感统失调宛如一颗隐匿的“绊脚石”,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家长们常常疑惑:感统失调会自愈吗?儿科医生兰墨赭为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剖析这一关键问题。
感统失调,即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对个体接收到的各类感觉信息,像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不能进行有效整合与运用,致使身体运动、认知、学习及行为表现失常。例如,有的孩子恐高、晕车,是前庭觉失调;做事笨手笨脚、系鞋带都困难,可能是本体觉失调;偏食、挑食,也许与触觉敏感有关。
从理论上来说,部分轻度感统失调随着孩子成长,存在自愈可能。3 - 6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大脑可塑性极强,如同柔软的橡皮泥,环境刺激与日常活动不断“塑造”着大脑对感觉的处理能力。一些因小家庭养育环境局限,如活动空间狭小、户外探索不足,导致轻微触觉防御过强或前庭刺激欠缺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外界环境机会增多,像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课间自由玩耍,无形中接受了多样化感觉刺激,大脑逐渐适应并学会整合,症状可能慢慢缓解,看似“自愈”。
然而,多数情况下感统失调难以单纯依靠时间自行痊愈。中重度感统失调,根源在于神经系统功能偏差,并非能轻易被成长“消化”。以注意力缺陷多动为例,孩子因前庭觉、本体觉整合不良,久坐板凳如“针毡”,课堂上小动作不停、注意力飘忽,若不及时干预,学业受挫风险骤增,知识漏洞积累,自卑心理滋生,更别提指望其随年龄增长自然恢复正常专注与学习能力。又如严重触觉敏感孩子,连衣物摩擦都难以忍受,日常生活起居都成困扰,若不针对性训练脱敏,只会愈发封闭自我,逃避触摸,心理与社交发展均受桎梏。
环境因素也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电子产品泛滥,虚拟屏幕占据孩子大量闲暇时光,本该用于奔跑、跳跃、触摸实物、感受自然的实践机会被剥夺,感官得不到应有锻炼,感统失调问题只会雪上加霜。即便孩子有轻微失调迹象,若持续浸泡在不良环境里,自愈希望也会变得渺茫。
兰墨赭医生强调,面对感统失调,家长莫存侥幸,期待自愈而延误时机。一旦察觉孩子运动、学习、社交中有异常表现,应尽早寻求专业感统测评,依据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借助专业器械与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强化薄弱感官功能,助力孩子突破感统困境,稳健踏上成长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