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017年4月21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方婧、吕佳桦) 2017年4月20日,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北京开幕,这是大会举办22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据了解,中国曾三次申办国际胃癌大会,最终于2013年在意大利维罗纳赢得本届大会的承办权.本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申办胃癌大会就像"申办奥运会",不仅考量申办国的会议承办能力,还要看"运动员的素质"——即该国家的胃癌防治水平.
此次胃癌大会主题为"弥合差距,共克胃癌",来自40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注册参会.季加孚说,大会将从胃癌患者数据采集登记及流行病学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现及干预、胃癌的早诊、疗效判定、手术方式的选择、辅助与新辅助治疗、护理、患者康复教育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现病例约为68万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一半左右,且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胃癌研究及临床治疗中,从胃癌的筛查和早期治疗,到进展期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再到晚期胃癌的合理姑息治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研究团队不断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性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为全球胃癌防治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次IGCC登陆中国,旨在通过参会学者的分享,促进我国胃癌防治"更上一层楼";也旨在加强社会各界(政府、学会、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患者等)对胃癌防治工作的重视,各方携手、群策群力,实现我国胃癌的有效预防.早诊早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能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切实的获益.
弥合差距,共克胃癌
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组委会联合今日头条发布了"胃癌关注度大数据".从最关注的癌症中来看,胃癌排在第五位.大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更关注胃癌,江苏、安徽、上海位列地区关注度前三位.饮食在胃癌的危险因素中占比较重,阅读量超过了2.5亿,其中,腌制食品的阅读量也达到了9000多万.而在其他相关因素中,"感染"和"吸烟"阅读量分列一二位,都超过了1亿.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都提示,不同地区由于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受教育情况的居民,对胃癌的认识及其治疗效果都会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希望通过大会的交流,能为在不同地区推行胃癌的规范化治疗贡献力量,并通过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分享的成果经验,拉近我国与胃癌治疗水平较高的日韩及西方之间的距离.季加孚教授表示,大会主题定为"弥合差距,共克胃癌",意在架起一座学术交流与分享的桥梁,"大会从胃癌患者数据的采集登记及流行病学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现及干预、胃癌相关的转化医学及精准医学研究、胃癌的早诊、疗效判定、手术方式的选择、辅助与新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患者康复教育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样全方位的覆盖及精细化的设置,旨在更好地帮助参会人员‘弥合学术、认知、临床实践上的差距’."
传统中医药疗法备受关注
传统中医药疗法与免疫靶向治疗等中西医疗法如何融合,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关注,此次大会或将为全球提供一幅胃癌防治疗法的"全景图".
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介绍,此次大会,遵循传统,设置了3个大会报告(PlenarySession)环节.作为大会的"重头戏",这3个环节一方面关注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最新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将对最新的胃癌临床分期及指南进行介绍,推进胃癌治疗的临床规范化;同时,在回顾胃癌外科发展进程中,会着重强调外科领域的技术创新;而可能为胃癌临床治疗带来新思路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精准医学也将在PlenarySession中占据一定的篇幅.
此外,武爱文教授表示,大会还将充分体现我们的"中国特色",全面关注胃癌的预防、筛查、发病登记、幽门螺杆菌感染、内镜早期诊断、手术、化疗及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晚期心理支持及中医疗法等胃癌防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一幅胃癌防治的"全景图".在预防方面,通过流行病学资料,倡导多种手段联合以实现"关口前移";治疗方面,从医护人员在临床中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将进行热点问题的探讨和争鸣,手术技巧的切磋与分享;而姑息治疗、缓和医疗也在大会设置中得到了较多关注,将会融合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进行介绍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大会还会分享和介绍我国原创药物所取得的数据,鼓励和支持国产原研药物"崭露头角",甚至走向国际.
另外,大会尤其强调将心理治疗融入到胃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无论是早期治疗,还是晚期姑息过程中,心理治疗都不能‘缺席.同时,考虑到不少学者继承我国中医药的传统,将中医融入胃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以循证医学的方式研究中医,提供临床数据,大会也将针对此进行分享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