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可能让家长心生疑虑,担心是否与抽动症相关。抽动症,这一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需要综合多方面检查来精准判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症状观察:初现端倪的“线索收集”
医生首先会进行全面的症状观察。抽动症表现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以及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涵盖眨眼、皱眉、歪嘴、耸肩、摇头、伸脖、抖腿等形式,从面部到肢体,动作多样;发声性抽动则包括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声、哼声等。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可交替出现,且在紧张、疲劳、感冒时加重,专注做事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家长需详细记录孩子症状出现的频率、时长、诱发因素等,为医生提供一手资料,这是判断抽动症的基础环节,犹如侦探搜集案件线索。
二、体格检查:身体“隐患”的排查
体格检查不可或缺。医生会仔细检查孩子的神经系统,包括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等是否正常,排查是否存在脑部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抽动症状。例如,检查肌张力可了解肌肉松弛度,若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可能提示其他神经问题;检查生理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判断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否失调。同时,还会查看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评估整体身体状况,因为某些发育迟缓或异常也可能伴随抽动表现,却并非真正的抽动症。
三、脑电图检查:大脑“电波”的监测
脑电图对诊断抽动症意义重大。通过在头皮放置电极,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它能捕捉到大脑是否有异常放电。部分抽动症患儿脑电图可显示非特异性慢波增多、棘慢波等异常波形,尤其对于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的患儿,脑电图异常概率更高。不过,正常的脑电图也不能完全排除抽动症,但异常结果能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就像监测地震前兆,为后续判断增添关键依据。
四、血液检查:内在“根源”的探寻
血液检查主要聚焦于微量元素、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项目。微量元素中,铅、锌、铁、钙等元素水平与神经发育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铅过高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诱发抽动;锌、铁缺乏可能导致酶活性下降,影响神经传导;钙不足易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血常规可排查感染、贫血等身体基础状况,甲状腺功能检查能排除甲状腺疾病引发的类似抽动症状,因为甲状腺激素异常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这些检查从身体内部探寻可能引发抽动的潜在因素。
五、心理评估:心灵“压力”的考量
心理评估也是重要一环。抽动症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医生会运用专业量表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程度,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强迫倾向等。例如,孩子面临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变化时,心理负担加重,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心理评估能帮助医生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在关注身体症状的同时,兼顾心理疏导,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恢复。
确定抽动症需多维度检查协同发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完成各项检查,早诊断、早干预,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