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抽动症犹如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暴”,让家长心急如焚。如何精准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抽动症,又该做哪些检查呢?儿科医生兰墨赭为我们一一解答。
抽动症,表现为孩子不自主地眨眼睛、挤眉毛、吸鼻子、耸肩膀,甚至发出清嗓子、哼声等异常动作或声音。当这些症状频繁出现、持续一段时间,就需要借助专业检查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是基础的第一步。医生会全面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重点查看神经系统。检查孩子的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因为抽动症患儿虽无明显肌肉力量缺失,但肌张力可能稍高或波动;还会测试孩子的协调性,通过指鼻试验、快速轮替动作等,了解其小脑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共济失调,这些细微体征能帮助初步判断病情。同时,医生会留意孩子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为后续综合评估积累信息。
血常规检查不可或缺。它能反映孩子身体的基本状态,排查是否有感染、贫血等问题。例如,若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某些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血红蛋白偏低的贫血状况,会影响氧气输送至大脑,干扰神经功能,间接与抽动症相关。血生化检查也紧随其后,关注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引发抽动,各项指标异常都为病因探寻提供线索。
微量元素检测意义重大。铜、锌、铁、镁等微量元素在大脑神经递质合成、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体内铜元素代谢异常,锌缺乏可能影响神经发育与修复,铁不足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大脑供氧,这些都与抽动症状紧密相连。精准检测这些微量元素含量,可针对性调整饮食或补充营养剂,辅助治疗。
脑电图检查是关键环节。它能捕捉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如同监测大脑的“电流密码”。多数抽动症患儿脑电图正常,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慢波、棘慢波等异常放电,尤其在睡眠期明显。这种异常提示大脑兴奋性改变,有助于与其他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也为药物选择、预后判断提供依据,若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治疗方案需更谨慎考量。
此外,心理评估不容忽视。抽动症常伴有情绪、行为问题,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可量化孩子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程度,了解心理状态对抽动的影响。医生还会与家长、老师深入交流,掌握孩子日常行为模式、社交情况,全方位构建病情画像。
兰墨赭医生强调,抽动症检查需多管齐下,家长应积极配合,及时带孩子就医,遵循医嘱完成各项检查,以便早确诊、早干预,让孩子尽快摆脱抽动困扰,重回健康成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