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会莫名出现一些反复、不自主的动作或发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名为“抽动障碍”的问题。不少家长初遇时一头雾水,误以为是孩子坏习惯,实则不然,下面带你看清抽动障碍的症状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身体“小动作”频现
- 简单运动抽动:这是抽动障碍常见“开场形式”。孩子常不自觉地眨眼睛,双眼快速、重复眨动,自己却难以控制;皱眉也不少见,眉头紧锁,额头出现皱纹,片刻不停;咧嘴、撅嘴交替出现,嘴巴形态怪异,像在做鬼脸;耸肩更是高发,双肩频繁上抬,好似背负着无形重担,这些动作毫无规律,紧张时愈发频繁。
- 复杂运动抽动:病情发展,动作升级。甩手,手臂大幅度摆动,似要把手中“麻烦”抛开;踢腿,单腿或双腿用力蹬踏,力度时轻时重;扭腰,以腰部为中心,身体扭曲转动,姿势奇特;鼓肚子,腹部像气球般一鼓一缩,引人注意。还有模仿行为,如突然伸手触碰他人、模仿动物爬行等,动作突兀,让旁人诧异。
二、发声性抽动:喉咙里的“异样声音”
- 简单发声抽动:清嗓子最为典型,孩子喉咙像卡了东西,频繁发出“嗯嗯”“吭吭”声,声音响亮,在安静场所格外刺耳;吸鼻子也常出现,类似感冒时的抽吸动作,频繁且不由自主,仿佛鼻腔总有不适感。
- 复杂发声抽动:病情加重,发声更复杂。咳嗽声突兀响起,并非因感冒或呼吸道问题,咳完数声后停歇,又突然发作;尖叫、喊叫也可能发生,音调高亢,毫无预兆,在公共场合让孩子形象受损;更有甚者,会出现重复言语,模仿他人说话片段,或自己重复某个词、句子,机械又刻板。
三、共患病症状:隐藏的“连环困扰”
抽动障碍很少“孤军奋战”,常与其他问题相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首当其冲,孩子注意力难集中,上课走神、作业拖沓,还多动不安,坐不住板凳;学习困难接踵而至,阅读、书写、计算能力落后同龄人,成绩下滑明显;焦虑、抑郁情绪也如影随形,孩子因抽动被嘲笑、误解,内心自卑,常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对社交退缩回避。
四、症状波动特性:捉摸不透的“来去规律”
抽动症状并非一成不变,有明显波动性。紧张、焦虑时,如考试前夕、被老师批评后,抽动频率、强度飙升,原本偶尔眨眼睛可能变成持续眨眼,小声清嗓变为大声频繁清理;放松、专注做事时,症状又神奇“隐身”,看喜欢动画片、做感兴趣手工时,孩子似乎恢复正常。感染、劳累、睡眠不足也会诱发或加重症状,一场感冒能让原本稳定的抽动再度活跃。
了解这些症状,家长该如何应对?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抽动表现,别慌乱指责,及时就医,借助专业评估确诊。日常营造宽松家庭氛围,减少孩子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兴奋刺激;关注孩子心理,给予鼓励陪伴,助力他们对抗抽动障碍,回归正常成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