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不经意间的“小动作”或“怪习惯”,或许正是抽动症悄然来袭的信号。儿科医生兰墨赭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抽动症那些不容忽视的症状。
抽动症,医学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丰富多样,且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可大致分为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两大类。
运动性抽动极为常见,简单形式的表现为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等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孩子们可能频繁眨眼睛,如同眼睛进了异物般难受,却又停不下来;或是不自觉地吸鼻子,发出轻微声响,仿若鼻塞却无鼻涕流出。随着病情发展,抽动部位会逐渐扩展,累及颈部、肩部、上肢乃至全身。常见的有摇头晃脑,脑袋像拨浪鼓一样来回摆动;耸肩,双肩不受控制地向上耸起又落下,节奏频繁;还有扭腰、甩手、踢腿等动作,走起路来姿势怪异,与正常孩子灵动自如的体态大相径庭。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腹肌抽动,导致孩子身体扭曲,行动受限,日常生活深受困扰。
发声性抽动同样令人揪心。起初多为简单发声,如清嗓子、咳嗽,声音清脆却毫无征兆,像喉咙里总有东西卡着,咳也咳不干净。有的孩子会发出哼声、啊声等单调音节,在安静环境里格外突兀。病情进展后,复杂发声抽动浮现,出现重复言语,比如不停地重复刚刚说过的话,或是模仿他人说话片段,语调、音色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却毫无情境适配性。更严重的是秽语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说出脏话、粗口,自己全然不知,这让周围人侧目,也给家庭带来极大心理压力。
这些抽动症状并非持续不停,而是具有波动性。情绪紧张、焦虑时,如临考前、被老师批评后,抽动频率明显增加,幅度也加大;疲劳、睡眠不足同样会诱发或加重症状,反之,在心情放松、专注做事时,抽动可能暂时减轻甚至消失。而且,抽动症患儿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学习新知识慢,成绩下滑,还常伴有情绪问题,如易怒、烦躁、自卑,因异样举动被同伴嘲笑,心理负担愈发沉重。
兰墨赭医生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别轻易认为是坏习惯加以斥责,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综合干预,能极大改善孩子症状,助力他们回归正常生活轨迹,重新绽放纯真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