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抽动症状的出现犹如一道阴影,笼罩着家长的心。不少家长满心焦虑,迫切想知道孩子抽动到底好不好治,儿科医生兰墨赭为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剖析。
孩子抽动是否好治,不能一概而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从病情本身来看,抽动症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及 Tourette 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相对预后较好,部分患儿可能通过消除诱因,如缓解精神压力、调整生活习惯,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自行缓解。然而,若是发展为慢性或是更为复杂的 Tourette 综合征,治疗难度则会显著增加,需要长期、系统的干预。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当家长最初察觉孩子有频繁眨眼、耸肩、清嗓等抽动表现时,若能及时就医,此时病症较轻,往往通过简单的行为疗法就能取得不错效果。例如,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孩子身体与神经得到充分休息;合理安排饮食,减少可能引起神经兴奋的食物摄入,像含咖啡因的饮料、辛辣食物等;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学习压力,这些举措能有效减轻抽动症状。
心理治疗在抽动症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孩子抽动是由于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引发,或是在学校遭遇人际交往困扰、学习困难等。专业心理医生能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抽动行为,改变因抽动产生的自卑、焦虑心态,学会情绪管理与应对技巧。家庭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家长学习正确的沟通方式,给予孩子更多鼓励、支持,而非指责、批评,能助力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减少抽动发作。
药物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抽动症患儿,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这些药物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抑制抽动冲动。但药物治疗需谨慎,医生会依据孩子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精准调整剂量,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不过,部分患儿对药物反应良好,用药后抽动频率、强度明显降低,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此外,康复训练不容忽视。借助一些针对性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平衡木、跳床等项目,刺激孩子前庭觉、本体觉,提升身体协调性,间接改善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还有放松训练,教孩子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缓解紧张情绪,辅助减少抽动。
兰墨赭医生强调,孩子抽动虽有治疗难度,但只要家长、医生、孩子三方协同,依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坚持长期治疗,多数孩子症状能得到显著改善,回归正常生活学习轨道,重拾健康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