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这一神秘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让无数家庭揪心。那么,自闭症究竟是怎么检查确诊的呢?这背后有着严谨的流程与多维度的考量。
一、初筛:留意日常迹象
自闭症的确诊往往始于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异常表现。家长、老师通常是最先察觉者,像孩子对他人呼唤充耳不闻、极少眼神交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说话比同龄人晚,词汇量少,语句简单且常重复;行为刻板,如每天必须按固定路线上学、吃饭时餐具摆放位置一丝不变,对新环境、新变化极度抗拒等。这些早期信号一旦出现,就需警惕,为进一步检查敲响警钟。
二、专业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
- 儿科医生诊断:发现异常后,首要步骤是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儿科医生。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成长史,包括出生情况、生长发育进程、家族疾病史等,全面了解孩子背景信息,排除其他生理疾病导致类似症状的可能,如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同时,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查看神经系统反射、肌肉张力等有无异样,为后续判断提供基础依据。
- 心理专家测评:心理专家运用专业量表开启深度评估。例如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通过设置不同互动场景,观察孩子与他人交流、玩耍时的反应,从社交互动、沟通、刻板行为等方面打分;还有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依据孩子日常行为表现,由熟悉孩子的家长或老师协助填写,辅助判断孩子自闭症倾向程度。这些量表能量化症状,让诊断更具科学性。
- 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治疗师着重考察孩子运动、感知觉能力。自闭症患儿常伴有感知觉失调,如对光线、声音过度敏感或迟钝,平衡感、协调性差。通过走平衡木、拼图、穿越障碍物等测试,既能判断孩子身体机能,又能侧面反映自闭症对孩子整体发展的影响,为后续康复计划定制提供参考。
三、综合判断:谨慎确诊
将儿科医生的医学诊断、心理专家的量表测评结果以及康复治疗师的运动感知觉评估相结合,依据国际通用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如 DSM - 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界定,多方面权衡。只有当孩子在社交沟通、行为模式等多方面持续符合自闭症特征,且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干扰时,才谨慎做出自闭症的确诊结论。
整个自闭症的检查确诊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医生、心理专家、康复治疗师等多方携手,用专业知识与细致耐心,为孩子开启早期干预、康复的大门,助力他们尽可能融入正常生活,走向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