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闭症这一话题常常让许多家长揪心。不少家长都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孩子自闭症呢?还有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儿童自闭症会不会好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儿科医生谢玉明来为大家详细解读。
一、引起孩子自闭症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所生子女患自闭症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例如,若父母一方患有自闭症,其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可能会达到一定比例,虽然并非绝对遗传,但这种遗传倾向表明,某些基因的异常或变异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更容易出现自闭症的相关症状。而且,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也确实发现了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位点,不过目前对于这些基因如何具体影响大脑发育以及导致自闭症的机制,还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之中。
(二)脑部发育异常
孩子在胚胎发育阶段或者出生后早期,脑部的发育出现异常情况也可能引发自闭症。比如,在孕期母亲感染了某些病毒,像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到胎儿脑部神经组织的发育,干扰神经元的正常迁移、分化以及神经突触的形成,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另外,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也往往意味着孩子脑部发育可能不够成熟,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也会相应提高,因为早产儿等可能错过了在母体内脑部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脑部结构和功能容易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三)环境因素
-
不良的生活环境和污染:长期生活在充满污染的环境中,例如空气污染严重、水质不佳,含有过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尤其是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重金属如铅、汞等进入孩子体内后,可能会蓄积在大脑等重要器官中,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损害神经元的功能,久而久之,可能诱发自闭症的表现。
-
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和社交刺激:在孩子幼年时期,如果缺少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互动玩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语言、社交方面的引导,孩子的大脑在语言、情感认知以及社交能力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阻碍。比如有些孩子被过度“圈养”,很少有机会和外界接触,或者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老人或者电子设备“带娃”,孩子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其大脑神经的正常发育,使得患自闭症的风险上升。
二、儿童自闭症是否会好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儿童自闭症经过积极有效的干预,是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的。早期干预尤为关键,一般来说,在孩子两三岁之前就开始进行专业的干预训练,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帮助他们提升各方面的功能。比如通过行为分析疗法,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强化正面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行为规范。同时,言语治疗师会根据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改善语言交流能力。
(二)综合干预措施及长期坚持
除了专业的行为和言语训练外,还需要配合其他的综合干预措施。例如,感觉统合训练,很多自闭症孩子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像荡秋千、走平衡木、玩沙玩水等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整合各种感觉信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另外,家长和家庭环境的积极参与也必不可少,家长要学习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对孩子进行引导,给予足够的耐心、爱心和陪伴,营造一个温馨、支持性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不断进步。
并且,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效果的,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根据孩子的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干预方案,只要坚持下去,部分孩子能够在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逐渐融入社会,实现生活自理乃至更好地发展。
总之,引起孩子自闭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目前不能完全根治自闭症,但通过早期、科学、综合且长期的干预,儿童自闭症是有很大机会得到改善,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