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全面分析全面看!_高脂血症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6-22
【导 读】在18世纪,化学家本歇尔发现了胆固醇。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成年后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胆固醇在人体内有什么用 形成胆酸:胆酸是胆汁主

  在18世纪,化学家本歇尔发现了胆固醇。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成年后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胆固醇在人体内有什么用

  形成胆酸:胆酸是胆汁主要成分,能帮助脂肪消化吸收。

  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合成激素:激素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部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胆固醇摄入过多、过少都不好

  过分忌食含胆固醇的食物,易造成贫血,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但长期大量摄入胆固醇,不利于身体健康,会使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今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

  合理控制宝宝胆固醇

  要想宝宝今后的身体更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重要,妈妈在餐桌上就要把控好。

  吃鱼。顶针对n-3脂肪酸(存在于金枪鱼、鲭鱼、鲑鱼和沙丁鱼等鱼类中)有较明显升高好胆固醇的作用。

  吃富含纤维的食物。整粒谷物和面包等纤维含量非常高的食物,能有效降低人体内坏胆固醇的含量。可以多吃燕麦、全麦、玉米等食品。吃大豆制品。大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天然的植物化学物质,叫作异黄酮。研究显示,这种化学物质有助于把危害动脉的坏胆固醇从人体中清除出去。

  摄入足量的维生素c。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与人体内好胆固醇含量成正比。专家建议,每天吃3~4份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马铃薯、椰菜、花椰菜、草莓、番木瓜和深绿色多叶蔬菜等,能提高人体血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从而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数量。

  少吃肥肉和荤油。肥肉、荤油和内脏的饱和脂肪含量最多。饱和脂肪具有促进血液坏胆固醇升高的作用。

  胆固醇食物含量

  胆固醇虽然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但是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一般而言,兽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肥肉高于瘦肉,贝壳类和软体类高于一般鱼类,而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

标签:
看了又看
  • 糖友别迷信无糖食品 食用需注意四点

    糖友别迷信无糖食品 食用需注意四点

    很多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喜欢购买贴有无糖标志的食品,其实食用这类食品也应适度.所谓的无糖,其实只是糖分含量较低,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而已,无脂食品并非完全无脂....

    糖尿病
    2017年08月13日
  • 被刷屏的诺如病毒有多可怕?家长莫慌 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被刷屏的诺如病毒有多可怕?家长莫慌 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北京1月至3月接报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166起。其中82起发生在幼儿园及学前机构。除平谷和延庆外,其它14个行政区域均有诺如病毒疫情报告。 不只在北京,入春以来,全国多地都出现...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 大妈做饭突然大叫说胡话记忆“断片” 低血糖惹祸

    大妈做饭突然大叫说胡话记忆“断片” 低血糖惹祸

    本报讯(记者刘璇)正在煮饭烧菜的家庭主妇突然神情恍惚,大喊大叫不停地说胡话,家人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低血糖惹的祸。 62岁的陈大妈家住汉口古田二路,前天中午她跟往常一样正在做午饭。突然,儿媳听到厨房里...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 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教你自己看报告单

    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教你自己看报告单

    准妈妈需要经常进行体检,准妈妈体检前一晚需注意要清淡饮食,少吃鱼肉等油腻食物,抽血那天早上还需要空腹.但是很多人看不懂化验报告单,那么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这里就教你自己看报告单,等看懂后就能随时把握...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