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吃粽子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26
【导 读】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中医认为其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但糯米升糖速度比大米还快,如果再搭配上五花肉、咸蛋黄、蜜枣等高脂、高盐、高糖的馅料,更不利于控血糖,所以建议糖友端午节吃粽子尽量选择个头小的迷你粽(大约50克左右)1个,加热后食用,同时还要相应地减少其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香浓浓.糖尿病患者不妨按照下面几点建议一起吃粽子,既可享受到美味粽子又能兼顾健康.


关爱脾胃 少食热食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中医认为其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但糯米升糖速度比大米还快,如果再搭配上五花肉、咸蛋黄、蜜枣等高脂、高盐、高糖的馅料,更不利于控血糖,所以建议糖友端午节吃粽子尽量选择个头小的迷你粽(大约50克左右)1个,加热后食用,同时还要相应地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


各色馅料 优选五谷


超市带馅的粽子琳琅满目,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不选择红豆粽、蜜枣粽等含糖量较高的粽子,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鲜肉粽,宜选择五谷粽或者蔬菜粽,比如除了糯米还添加了黑米、大黄米、燕麦、栗子的粽子.黑米、大黄米、燕麦膳食纤维丰富,能缓解血糖上升,而栗子能提供天然甜味,即使不添加糖或甜味剂口感也很好.如果糖友喜欢吃甜,那也可以选择添加了甜味剂的无糖五谷粽.当然仍需注意的是,即使是无糖粽子也还是建议只吃1个.除了五谷粽子,还可以选择添加香菇、鲜笋等蔬菜的粽子,它们和五谷一样,能延缓血糖上升.


粽子蔬菜 混合搭档


如果买不到五谷粽或者蔬菜粽,那就搭配蔬菜吃粽子吧,同样可以让当顿饭后的血糖上升更平缓.蔬菜优先选择凉拌或者蒸,比如凉拌菠菜、木耳或芹菜叶,蒸胡萝卜丝,都能很好地解粽子的油腻.另外,胃酸过多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搭配蔬菜来减缓糯米对胃的刺激,减少胃酸分泌,从而避免单独吃粽子的烧心感觉.


除了上述建议,糖尿病患者吃粽子还得额外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做粽子的糯米分两种,长粒糯米和短粒糯米.长粒糯米与短粒糯米相比,升血糖速度稍慢,所以自制粽子时可以选择长粒糯米,但长粒糯米做出来的粽子容易返生,不好消化,所以要趁热吃.短粒糯米做的粽子不会返生,但是添加了肉的短粒糯米粽子放凉了也不利消化,因为包粽子的肉常采用五花肉,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放凉之后脂肪凝固,也会使糯米黏而韧,吃到胃里与消化液接触起来困难,会增加消化难度,所以还是趁热吃为宜.另外,肉粽子中的五花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易消化,消化不太好的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五谷粽子或蔬菜粽子.吃粽子时宜细嚼慢咽,以降低胃的消化负担.粽子美味但升糖快,建议吃粽子后适当增加运动,比如来个舒缓的"饭后百步走",或者在家里拖拖地,这样也能减缓血糖上升.(吕若琦)

标签: 糖尿病 粽子
看了又看
  • 糖友别迷信无糖食品 食用需注意四点

    糖友别迷信无糖食品 食用需注意四点

    很多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喜欢购买贴有无糖标志的食品,其实食用这类食品也应适度.所谓的无糖,其实只是糖分含量较低,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而已,无脂食品并非完全无脂....

    糖尿病
    2017年08月13日
  • 被刷屏的诺如病毒有多可怕?家长莫慌 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被刷屏的诺如病毒有多可怕?家长莫慌 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北京1月至3月接报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166起。其中82起发生在幼儿园及学前机构。除平谷和延庆外,其它14个行政区域均有诺如病毒疫情报告。 不只在北京,入春以来,全国多地都出现...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 大妈做饭突然大叫说胡话记忆“断片” 低血糖惹祸

    大妈做饭突然大叫说胡话记忆“断片” 低血糖惹祸

    本报讯(记者刘璇)正在煮饭烧菜的家庭主妇突然神情恍惚,大喊大叫不停地说胡话,家人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低血糖惹的祸。 62岁的陈大妈家住汉口古田二路,前天中午她跟往常一样正在做午饭。突然,儿媳听到厨房里...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 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教你自己看报告单

    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教你自己看报告单

    准妈妈需要经常进行体检,准妈妈体检前一晚需注意要清淡饮食,少吃鱼肉等油腻食物,抽血那天早上还需要空腹.但是很多人看不懂化验报告单,那么孕期糖耐量检查正常值是多少?这里就教你自己看报告单,等看懂后就能随时把握...

    糖尿病
    2017年04月13日
猜你感兴趣

QQ:474560388
邮箱:474560388@qq.com
扫码关注
求医就诊健康网
www.hnsyyy.cn

©2025 求医就诊健康网站版权所有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8176号
声明:本站(www.hnsyyy.cn)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